世界上没有谁能说自己的孩子从来不犯错,孩子犯错很正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发生意见不和,发生冲突也是常有的事。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需要抓住契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辅导。第一,要善于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要善于批评,让孩子充分明白家长为何要批评他,从而引导孩子养成优良的品德。
无数事例证明,传统的打骂教育已经不再有效,它对于正确引导孩子没有积极作用,孩子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才能更好地成长。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因此,为了赢得孩子的尊重,家长们不妨学习一套完备的教育技巧,以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1
对待淘气的孩子,多一点宽容
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时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处理不好则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危害家庭和睦。那么,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观点是,避免冲突需防范于未然。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家长在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的问题上存在一定技巧。
首要的一点是,对待淘气包,请多一点宽容。
每个孩子都会有淘气的时候,淘气虽然没有漂亮的礼带,却是上帝亲手送给每一个孩子的礼物。面对孩子的淘气,家长要善加利用和引导,而不应失去耐心,武断无理地用打骂来处理孩子的淘气行为,造成双方情感交流的不畅。
家长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打骂,多一点从容,少一点烦躁。
虽然人们都说,“儿子淘,以后壮,丫头淘,以后俏。”可面对淘气的孩子时,家长们更多的往往是不理解、气愤和无奈,进而对孩子非打即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孩子太淘气会影响到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
虽然封建制度已经逝去很久,但中国人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家长在评判孩子的行为时,首先便是从自身观念出发,故而淘气很难在家长的观念里占据一席地位,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家长通常会认为孩子淘气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所以,对淘气的孩子进行责罚便成为家长认为的正常的行为。
有一次,小仲马看到花园里的一朵茶花正开得浓艳,可是茶花的整个根部都被人拔起来了,怕是活不了多久。小仲马很担心茶花这样下去会枯死,便小心翼翼地把茶花的整个根都刨出来,带回家用土养在了阳台上,准备自己亲自照顾它。
下午,他的奶妈从外面回来后看到阳台上的茶花,以为是小仲马淘气,把茶花摘了回来,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小仲马训斥了一顿,小仲马没有多做解释,只是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看书。奶妈认为小仲马不尊重自己,就去向大仲马诉委屈,并哭着说:“您的儿子确实很尊贵,可是我毕竟是他的奶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也不能这么蔑视我。”大仲马找来儿子,详细地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没有责备儿子反而夸赞他聪明善良,而一旁站着的奶妈,听了事情的经过后,也羞愧地捂住了自己的脸。
在这里,奶妈之所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完全是源自于奶妈的自我意识过强,一看到茶花,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小仲马犯了错,而没有考虑到他这么做的原因,大仲马则不同,他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真相,因而赢得了小仲马的尊重。许多家长常常因为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就主观地认为孩子做的不对,这种思想会严重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将小仲马奶妈的做法引以为戒。
第二,孩子的淘气会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
生活中,有些孩子行事随意,还有些孩子喜欢提问题,有些问题经常让家长瞠目结舌,无话以对,最终只能利用家长的权威搪塞了之,所以,在很多家长心里这样的孩子很淘气。
劳拉是美国加州的一个三岁小女孩,劳拉的父母要经常加班,所以她一直都和奶奶生活在新泽西。一个星期天,妈妈来接劳拉,在路上她问了妈妈许多问题,妈妈被她问得很烦,就说:“劳拉,妈妈平时上班也很辛苦,今天我们母女就好好休息一下,你别总一直问我问题好不好?”劳拉正说在兴头上,哪里愿意停下,她继续说道:“妈妈,就最后一个问题,莱西的妈妈说菠菜能补铁,这个铁是磁铁的那个铁吗?”妈妈点点头,劳拉更加不解了,“可是,为什么是同一个铁,磁铁却吸不住菠菜呢?”妈妈一时找不到可以解释的回答,只能蹲下身对劳拉说:“这个妈妈真不知道,可是劳拉,你和奶奶在一起也有这么多问题吗?快别淘气了,先跟妈妈回家。”劳拉呆在原地,任凭妈妈怎么向她招手也不挪动脚步,嘟着小嘴,气冲冲地逃回奶奶家,大喊道:“你是坏妈妈,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或许劳拉的问题看起来很幼稚,在家长心里觉得这些问题毫无意义,所以他们不是不能回答,只是不想为这些问题花费精力,于是便习惯性地给孩子戴上淘气的帽子。
第三,孩子淘气的代价有时候会很惨重。
淘气和破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旦淘气出现就少不了“破坏”的粉墨登场,因此这对如影随形的好兄弟总是让家长感到头疼,无论这种破坏是经济上的还是身体上的,对家长来说都是件麻烦事,由此难免对淘气心生忌惮。
爱因斯坦从小对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但他小时候却并不受老师的喜爱。
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爱因斯坦无心听课,开始研究自己的手表,当时那块手表能当得上全家收入的一半,他用笔杆在表面上东敲西敲,可是这样并不能看出什么门道。于是,他翻出书包里的螺丝起子,沿着螺栓把表给拆开了。下课后,课桌上全是拆散的零件,老师看到他桌上的零件很生气,就把爱因斯坦的爸爸请到了学校来,爱因斯坦的爸爸看见自己儿子的行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既心疼手表又担心爱因斯坦被学校开除,回家后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顿。
殊不知,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所以当他们大脑开始有一定意识的时候会对周边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很多发明家的特殊思维都是在这一段时间产生的。因此,家长应该放宽胸怀,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谅解。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要包容和理解,并趋势利导,这才是上策。
本节家教智慧
孩子是个多面体,没人知道这个多面体最后哪一面会成为主导,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待淘气的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成全。
2
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
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无论他多年幼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分地限制他们,和孩子好好相处的秘诀在于沟通,所以,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的第二个技巧就是: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
为人父母,对怎样教育下一代的问题,都很关心。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与孩子发生争吵和冲突。对于这个问题,家长总有自己的看法,或许他们觉得自己的经验比孩子丰富,便要求孩子照他们的设想去生活,并且要对他们言听计从,却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渴望和父母交心,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渴望得到父母投射来的欣赏的目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孩子越长大离自己也越来越远,什么心事都不和自己说了。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越走越近呢?有相关报道证明,在轻松的交谈氛围下和孩子沟通能有效拉近距离,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父母们应该学着脱下自以为是的面具,真真实实地和孩子交心,只有这样,家长才可以和孩子靠得更近,争吵、异议也会越来越少。当孩子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时,谁也不会再疏远对方,谁也不会再和对方过不去了。
孩子听话,妈妈放心,可是妈妈的话也并不都是对的。那么,若是任由孩子自由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面对这些疑虑,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首先,应该意识到他和孩子是处在两个年龄段的两代人,思维方式难免会有差异,作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渴望在肯定的目光下长大,所以家长必须给予孩子多一些信任与尊重,如果家长能做到心平气和,不焦不躁地和孩子讨论问题,大多数孩子也能做到通情达理,与家长相互谅解,这样一来,事情就好解决多了。
家长不要总想着怎么改变孩子,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找出原因循序善诱,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既不会失去自己的天性,又可以在遇到事情时从容应对。所以,父母想要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就需要用心看、用心想、用心做,这种努力是双方的,家长无论多忙,都要学会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
不少朋友都听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其实,在她还没有完全成长为一个作家之前也曾是个问题少女。
海伦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突然失明失聪,之后她便性情大变,直到她最重要的人——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她的脾气都十分怪异、暴躁,几次差点摔死自己的小妹妹,而父母因为对海伦抱有愧疚,又忙于照顾刚出生的小妹妹,根本无暇顾及海伦,所以,双方之间的交流更少了。
后来,父母为她请来一位盲人教育专家——安妮·莎莉文老师。莎莉文从家出发搭乘马车来到海伦家,才刚下马车,便看到一个棕色头发、面目凌乱的女孩子,她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打湿,像只落水的小猫,这时,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莎莉文已被海伦正面撞翻,海伦发疯似的冲向这个乘马车过来的女人,并迫不及待的翻开对方的箱子,结果大失所望,重新爬起来,打算再翻对方的上衣时,被她父亲强行拉开,父亲一边拉还一边责骂女儿的无理。
第二天一大早,海伦又爆发了一次“早餐风暴”,海伦的父亲见到女儿还不知错,一气之下跑了出去,而她母亲则忙着给小妹妹喂奶,最后只剩下小海伦和莎莉文两人留在饭厅里。但在莎莉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后来海伦·凯勒渐渐转变了性情,并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五国语言,创作了一系列著作,最后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作家。
最初见到莎莉文老师时,小海伦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呢?事情的真相在多年后海伦的一本自传里谈到,海伦自从失明失聪后,很难再找到饼干,以前在摇篮里总能找到,可是自从妹妹出生后,每次都只能摸到一个软软的小东西,父母在妹妹出生后对她也没有了以前那般的细心,于是,海伦想着坐马车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有饼干和糖果。可是,对于海伦的行为,海伦的父亲并没有多问,甚至连多说一句话都不愿意就摔门离去,这样的长期生活在缺失交流的家庭中便很容易解释为何海伦会变得性情暴躁。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孩子情绪变化较大的时段,应多多与之交流,给予关心。这才是父母最需要重视的。
本节家教智慧
犹太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但一定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里,教育下一代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力量。犹太人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交流沟通上,他们认为有效地和孩子交流、交心能代替很多无谓地打骂。可以说沟通是父母与子女避免矛盾分歧的最好途径。
3
少干预,多引导
强加干预、打骂教不出好孩子。任何时候,在教育问题上都不能缺少理解和引导。面对走向青春期的孩子,许多家长只会加重担忧,对孩子的很多事多加干扰,甚至强行“镇压”孩子的一些言行,可是血气方刚的孩子怎么会轻易妥协呢?于是,在许多家庭中,“冲突”、“矛盾”、“争执”便如影随行,以致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家长需要学习一些能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良方技巧。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少干预,多引导”是和孩子和平相处的不二法宝。
千年前,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他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千年后,当曲阜的桃李天下已成过往,家长们还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读到很多。
孩子也会寂寞,他们在孤单胆怯的时候需要朋友,需要同龄人的劝慰,在这个问题上,孩子和家长的理解又是不同的,孩子认为交朋友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而家长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择友应该由家长把关。结果,家长一心想为孩子剔除有碍他们成长因素,可是却让孩子处于更加荒芜的境地。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少干预,多引导,这才是与孩子避免冲突发生的技巧。
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喜爱,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青年人从孤独小房里用更加憧憬的眼神眺望窗外的世界,没有人比青年人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的世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以一种审视地目光打量自己和周围的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建议,并适当地“放手”。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减少和孩子的冲突就必须了解孩子,掌握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和他一起滑冰,一起观赏风景,看一本书,听一首歌,这样才能了解孩子,懂得他的世界观,与孩子沟通起来才能更方便,也才能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
俄国作家高尔基一生创作过《童年》、《在人间》、《海燕》等不朽名著,可是有谁想过这样一位高产作家,只接受过一年的小学教育。高尔基能写出这么多瞩目的作品与他祖母对他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www.sxynkj.ċöm
高尔基六岁的时候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父是个很苛刻的人,但是,他常常夸赞高尔基有一个像石头一样的脑子,一旦记下就擦不掉,因此,他对高尔基很苛求,总是要求他背出整本整本的书。
可高尔基的祖母却不同,她是个平凡的女人。祖母从不勉强小高尔基背什么,只是喜欢和小孙子腻在一起,一起跳舞、歌唱。她知道很多传说、民谣,并把这些故事编成歌曲唱给小高尔基听,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民谣故事在祖母嘴里变得有滋有味,这些故事为高尔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而祖母也给高尔基留下了无限回忆。
高尔基的祖母一直和高尔基保持密切的朋友关系,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如何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寓教于乐,这点很值得现在的家长学习。
第二,摸索出孩子的优点。
进步和成功是不可能一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汪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加引导。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多了,冲突自然就会减少。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幅声势浩大的山水画,但是,她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三毛初二那年因为墨水事件,离开学校开始在家学习,三毛喜欢看书,母亲就为她买了许多小说,在那段日子里,三毛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书房里,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作,并在音乐、绘画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正是母亲这种看似放任的教育模式让三毛在长达七年的“自闭”时间里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可以说,赏识孩子,耐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长处,积极鼓励并将孩子的长处放大,也是家长的职责。
第三,切莫过多干预。
孩子在与人交流相处中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家长不要总用自己的观点约束孩子,过分的关注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不满。
对于孩子的一些做法,家长可以抱着“放手”的态度,切莫干预过多。
第四,不要堵死孩子争辩的路口。
人际关系学家认为,争辩能帮孩子形成良好的口才和自我感觉,在争辩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且使自身受到重视,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成年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然而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争辩时大脑活动是最剧烈的,多多争辩可以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更多争辩的机会。
第五,给孩子多一些肯定。
打骂改变不了孩子,家长应该学着多给孩子一些肯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做对了事情,家长哪怕给予一个微笑也是一种认可,这样,以后孩子再遇上同样的事情时,他们也会这么做甚至会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做错的事,家长也应该耐心地开导、谆谆地教诲,一味的责怪对教育孩子完全没有作用。
爱迪生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务农,母亲南希是个接受过多种教育的女性,性格开明。小爱迪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镇长大,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总是会问妈妈很多问题,南希觉得这是儿子好奇心的表现,因此每次都会耐心回答。
后来,爱迪生上学了,他依旧有众多问题,甚至多次质疑课本的答案,这令老师很头疼,一次,上完数学课后,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二加二一定是四,而不是其他的数字。老师当场就骂他是个呆子,并怀疑他有很大的学习障碍。
母亲听说这件事后,觉得老师简直不可思议,她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将孩子的长处找出来,细心引导,怎么能把孩子的长处当缺陷随意践踏呢?于是爱迪生退学了,母亲南希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当起了爱迪生的老师,春天,它教孩子算数;夏天,她给孩子上世界历史;秋天的时候,她为孩子朗诵诗歌;冬天,她和孩子围着火炉探讨物理化学。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实验室,爱迪生便照着书上的知识开始做实验。在母亲的引导下爱迪生坚持自学了许多科目。每次,当爱迪生有所成就时,母亲都会称赞他,并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爱迪生才能在一个又一个没炭火、没食物的艰苦日子里继续他的实验。
由此,人们应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加引导,而不是强行干预,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节家教智慧
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列卡法斯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论,是下一代人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所以,对待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应该淡然,教育孩子时,既不要过分约束孩子,也不能放任其随波逐流,少干预,多引导,在一张一弛间稳住重心,这便是减少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最佳技巧。
4
用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
日升日落、上学下课陪伴着孩子长大的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生活节俭,孩子便能学会勤俭持家;家长工作认真,孩子便能学会努力积累;家长尊老爱幼,孩子便能学会爱护老幼,家长的行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平时满口粗话,动辄与人大打出手,那么,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也会学着满口脏话,打骂闹事。若家长、孩子都是这个样子,家庭又怎能和睦?所以,家长用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协助孩子养成一个好性格可以大大降低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的几率,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语言是杜绝冲突的重要手段。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在以后生活中认知事物起着决定作用,苏联有句名谚:“母亲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妈妈对孩子付出的关心越多,孩子对父母也就越会心存感激。但是如果将来孩子回忆起父母的时候,记忆中都是父母恶言相加、自私利己的行为,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之心也会像火、像水一样不能灭、不能溺。
不少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对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可以像鲜花一样甜美,那么我的妈妈就是那朵最甜美的爱之花。”
《阿甘正传》曾以6.7亿的票房席卷全球,那么这部影片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为之动容呢?面对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阿甘,他的母亲却没有放弃他,而是用最大的爱和关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子,她从不苛责儿子,也不打骂儿子,在适当的时候她会以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地教育儿子。无疑,阿甘的母亲是成功的,她用自己的行为为儿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生观,所以,她和孩子之间没有冲突,也没有争辩。究其原因,她所使用的技巧就只有“身体力行”这四个字,是她用积极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很多行为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并影响他们一生。如果家长好勇斗狠,得理不饶人,那么,也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好勇斗狠的种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冲突,双方都不是容易罢手的角色,结果可想而知。
简生活在密西西比,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一直都是一个很快乐的小姑娘,可是,这几天她都不怎么说话,别人问她怎么了她也不回答。经过一番查访老师终于知道,原来前几天简和父母大吵了一架。起因是是简的妈妈在和她沟通时用词粗鄙,了解了原因之后,老师特地找来简,让她晚上回家后用同样的话回敬她妈妈。
晚上,简回到家后又和妈妈大吵了一架,不过这次不同,妈妈每骂她一句,她就回敬妈妈一句,把几十年所听到的骂人的词汇全用上了,妈妈突然停下争吵,气恼地看着简:“你这些话哪学来的?”简不急不忙地说道:“这些都是妈妈你最喜欢说的,今天老师让我和你这样说就是要气气你,让你学会注意一下用词。”
简和妈妈的冲突在于她妈妈从不注意自己的用词,如果简真的因为受到妈妈的影响而变得满口粗鄙,那么这场战争恐怕就不会这样草草收场了。“父母爱其子,则为其计之深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远的,要先教孩子必先控制自己的言行,如果父母连自己的言行都控制不了,不能作出积极的行动,那么哪还有资格去教育孩子呢?
本节家教智慧
“父母爱其子,则为其计之深远。”为孩子塑造一个完美品格比教授他知识更重要,而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是深远,所以与孩子相处时,切忌不拘小节,这是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技巧之一,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条。
5
幽默的语言能简化冲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发生冲突、争吵是在所难免的事,而这时,一句幽默的话语,往往可以起到化解冲突的作用。在幽默的语言下,就算有再大的冲突也能烟消云散。所以,练就幽默的语言也是避免、化解与孩子冲突的一大技巧。
家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一个家长如果善于使用幽默的语言,那么,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交谈的技巧。
而幽默的语言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它能瞬间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二战时期,英国有名的铁将军——丘吉尔循例开会,会议上有人送给他一个包裹,包裹里面就只有“笨蛋”两个字,丘吉尔看到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静静地思考了几分钟,然后用低沉的声音对所有士兵说道:“不知道是哪位慕名者送来的礼盒,上面居然什么也没写,只留下了署名。”
不管这位士兵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在听完这句话之后都应该会羞愧,而丘吉尔这句话十分巧妙地缓和了当时紧张的气氛,足见幽默的魅力。
同理,幽默的语言也能有效缓和家庭冲突,当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时,不如尝试着换个角度思考,用一种幽默的态度来应对也许可以轻松地冰释前嫌。
大多数小女孩都会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妈妈当然知道小女孩还不能用那些化妆品,那么,这时候幽默的语言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妈妈,你在干什么?”
“我在涂睫毛膏,宝贝乖,先出去。”
“我也要涂睫毛膏。”小女孩顺手抓起另一只睫毛膏。
“宝贝不能涂,宝贝的眼睛很大,涂了睫毛膏之后就找不到鼻子、嘴巴,只剩下两只眼睛了。”
这里虽然用了夸张的手法,却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所以说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幽默的方式来化解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可以利用孩子自己的想象,把家长说的话放大。比如家长想要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可孩子正玩得开心,不予理会,这时,家长又不能强拽着孩子打扫,那该怎么办呢?
孩子接触的东西少,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极好的,家长不妨试着说:“你的房间已经很脏很乱了,如果再不起来打扫,清洁小组的人就会进来搜查了。”
孩子在刚上学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学到的东西告诉家长,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上学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时,有不少家长会选择与孩子周旋,周旋过多的结果就是冲突加大,对于今后关系的维护反而没有任何好处。可是这时如果家长能合理使用幽默语言,不仅能缓解冲突还能激发孩子上学的兴趣。
“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
“为什么呢?”妈妈蹲下身子,温柔地问。
“因为幼儿园不好玩。”
“幼儿园有老师还有好多小朋友,很好玩的。”
“可是,幼儿园没有妈妈,我想跟妈妈在一起。”
“宝贝,你知道九加八等于多少吗?”
小朋友辦起十根手指头,怎么也数不过来。
“宝贝,法律上有规定,不会算数的小朋友是不可以和妈妈在一起的。”
这段对话或许很好笑,但是这位家长利用幽默的艺术成功将孩子送去了幼儿园。如果按照正常的语言,必定少不了一番说教。而采用了这样方式与孩子对话,,只是三言两语便轻松化解了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因此说,幽默的语言对化解父母和孩子冲突有很大作用。
本节家教智慧
“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式的幽默。不同人拥有不同的幽默,但是对家长而言,只要能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在一个和谐的点上,任何幽默都是值得提倡、值得夸奖的,幽默的语言是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重要技巧。
6
注重批评的艺术
孩子有些小问题、小毛病是正常的,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如果家长没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小毛病很可能会酿成大问题。那么应该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呢?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批评得太重,很容易带来矛盾冲突;批评得太轻,效果不明显。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练就高超的批评艺术,掌握了高超的批评艺术也能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
在对外面的世界还没有认识和了解的时候,孩子常常是利己主义者,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忽视他人的言行,但孩子的所有行为并不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也有一些合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区别对待。
孩子贪玩、自制能力差、任性、乱发脾气、撒谎、说脏话,这些无论是孩子有心而为还是无心而为的,都需要家长及时给予纠正。然而,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们通常会持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又打又骂。
在得知孩子犯错后,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厉声斥责孩子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一顿痛打。但是,这样只会加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犯错不能成为自己打骂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或犯了大错的话,家长应该在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用冷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打骂孩子。
如果遇到孩子任性耍蛮时,可以任由孩子发脾气,家长先去忙自己该忙的事情,等到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家长再对孩子进行理智的批评,这样对孩子最公平,同时也降低了和孩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每次和别人打架,被揍得鼻青脸肿回到家的时候,都会说是自己摔跤摔的,这样的谎言很明显是想逃避惩罚。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详细询问清楚打架的原因,并对孩子好好照顾,千万不要再打骂了。
每一个人撒谎都有他自己的意图,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逃避某个问题,为了维护自尊心,等等,孩子也是一样。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撒谎,应该先弄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然后再及时冷静地妥善处理。
第二种,放任自流。
父母疼爱子女,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无论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全力满足他们。甚至在孩子任性、撒谎、胡作非为的时候也不予以恰当地教育,只是一味的迁就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养成一种为达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的性格,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给他人的生活造成威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正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提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不能给予及时地纠正,孩子便会在迷途中越走越远,以致酿成大错。所以,对孩子不能溺爱、迁就,要理性地加以约束,并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态度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予以批评指正。
第三种,打了也骂了,但不见成效。
有不少家长反映,对孩子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可孩子就是不听话,左耳进右耳出,这该怎么办?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戴维·伯恩说过,“父母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从自己的教育方式里去找原因。有些孩子之前很听话,可是突然在某个时候,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顶撞父母,而且不听父母的话,其实,这有可能是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
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生气、批评、指责,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不但不能认识到任何实质性的错误,甚至还会和家长顶嘴。
孩子对家长的言行作出何种反应与孩子的个性有60%的关系,但同样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为家长长期以来固定不变的教育方式,孩子心里就会形成某种固定的反应模式,在这种反应模式下,孩子面对习以为常的打骂渐渐变得不再畏惧,对于家长的教诲自然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孩子做错事,家长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他改正,或想办法让他弥补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冲着他发火。事后,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小小地批评和惩罚,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地记住,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时,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
孩子虽然还没完全长大,但是也和成年人一样重视尊严,所以无论孩子有没有错,在批评孩子时都一定要顾及到他的自尊,千万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即使他最后顺从了,过后还是会在心底埋怨家长,这样的批评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非打即骂,要学习批评的艺术,无论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一个理字,只要大家都秉着一颗心平气和的心,相互之间开诚布公,就可以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这才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本节家教智慧
从侏罗纪时代到当代,文明在批评中探寻奥秘,人类在批评中不断进步,批评的艺术,对于人类至关重要,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孩子在生活中所犯的小毛病,家长一定不能不闻不问,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并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批评中成长进步。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不打不骂的家庭宝典更新,第三章 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六大技巧——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尊重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