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趣文学 > 历史小说 > 莽在北宋末年 > 第109章 练兵从跑不死开始
  今日九月初十。

  要问东京城哪里最热闹,无疑是位于内城南,录事巷道与东大街小甜水巷交汇口的大相国寺。

  自唐代睿宗年间起,大相国寺便成为历代皇家寺院。

  本朝自仁宗起,更有历代皇帝为大相国寺题字赐匾的传统。

  大相国寺只在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面向民间开放,每月只开寺五日。

  其余时候,多是接待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又或是承接朝廷法事仪典。

  在东京,谁要是一本正经地称呼其为大相国寺,别人一听就知,此人肯定是外乡人,且刚到东京不久。

  东京土著居民,又或是自诩为“老汴梁”的长住居民,提到大相国寺,都会用河南府口音特有的“入声”,称呼其为“相蓝”。

  相蓝,是东京百姓对大相国寺独特的昵称。

  当赵构半捏兰花指,用一种类似于戏腔的声调,说出“相蓝”二字时,赵莽浑身鸡皮疙瘩皱起,一阵汹涌恶寒感袭遍全身。

  说实话,很想打他。

  又考虑到,他还是个十四岁的少郎,想想还是忍了。

  站在大相国寺门前广场,周围人潮涌动,喧喧嚣嚣,拥挤、热闹程度,比当日宣德门前打擂时更甚一筹。

  从东京四面八方赶来的坊郭市民、郊县乡民,都在排队等候进入大相国寺。

  仿佛只要入了寺,拜了佛,最好再烧一柱香,就能沾沾皇家气运,受到满天神佛保佑。www.sxynkj.ċöm

  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能不沾灾厄,顺顺当当。

  至于拜的是哪尊佛、哪尊菩萨,反倒不重要。

  赵莽鹤立鸡群地站在乌泱泱人群里,四顾张望,对如此场面也颇觉震撼。

  大艺术家赵官家崇道抑佛,东京寺院多多少少受到影响。

  唯独大相国寺,香火鼎盛不减分毫。

  赵构站在他身旁,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与大相国寺有关的典故、趣闻,以及每年这里举办的庙会、水陆法会等重大热闹场面。

  “相蓝”二字,不时从赵构嘴里蹦出。

  每当说到这两个字时,他的下巴就会扬起三分,嘴角上弧,眼睛光彩熠熠,两撇眉毛飞到脑门顶,仿佛支棱起两个字:骄傲

  大相国寺历史悠久,建筑群宏伟华丽,一代代高僧辈出,又有“皇家”二字加持。

  在东京,大相国寺无疑是张闪亮名片。

  赵构眉飞色舞的样子,也是所有东京居民,对外乡朋友介绍“相蓝”时的共有神情。

  那份掩饰不住的得意,也是东京居民骨子里的骄傲。

  赵莽对宗教不感兴趣,大相国寺里也没有唐僧。

  除了觉得那一片片琉璃瓦建筑群,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格外好看,倒也没觉得这寺院有什么稀罕处。

  作为外乡人,他对东京没有多少归属感,也很难体会东京居民,上至权贵、下至庶民对于“相蓝”的独特情感。

  赵构喋喋不休,赵莽很是敷衍地随口附和几句。

  他今日到这大相国寺,是来征募第一批虓士营军卒的。

  来之前,他问赵鹤寿,这几日东京哪里最热闹,人最多。

  赵鹤寿说,那自然是大相国寺。

  赵鹤寿又提醒他,大相国寺每逢开寺日,人多的不像话,仿佛全东京百万人口都往寺里挤。

  每逢此时,开封府就会严阵以待,联合金吾街仗司、厢坊厢丁、附近军巡铺,调集人手,加强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通常这时候,大相国寺前的广场,不允许摆摊叫卖。

  于是,赵莽先去找马扩和刘锜,请他二位出面,帮忙向府衙打声招呼,寻个方便,让他能够在大相国寺前,进行一场短暂招募活动。

  不知道为什么,赵构这小子和刘锜在一起,非得吵闹着要跟来。

  “赵郎官,你什么时候有空闲,我还想和你讨教拳法?”

  许是说累了,赵构换了个话题。

  赵莽摇摇头:“我奉太傅命筹建虓士营,往后数个月,只怕都不得空。”

  “这样啊~”赵构难掩失望。

  赵莽低头看着他,突然问道:“上次我打了你,你心里就不记恨?”

  赵构额头尚有一小块淤青未消,可见上次趴摔让他受伤不轻。

  赵构一本正经地道:“拳脚无眼,受伤在所难免。

  何况习武之人,受伤本是家常便饭。

  上次是我主动求教,赵郎官手下留情,否则我只会输得更难看。

  我自己学艺不精,与赵郎官毫无关系。”

  赵莽咧嘴笑了笑,这小子倒有几分坦荡。

  赵构小声道:“赵郎官,有一事我一直想请教。”

  “你说。”

  “宣德门打擂之事,是不是出自童太傅授意?”

  赵莽摇摇头:“那时,我尚未见到童太傅。与郭俊中比武,也是朱汝功自己找上门来,与童太傅无关!”

  赵构似乎对此颇为兴奋,用力地挥舞拳头:“我果然没猜错!

  赵郎官英雄气概,岂会为朱家折腰,打一场假擂台!

  他们都说,此事是童太傅在背后策划,目的是落朱家面皮!

  我与他们辩驳,他们反倒不信!”

  赵莽笑道:“你口中的‘他们’是?”

  赵构脱口道:“便是老十二、老十一、七哥、三哥、太......”

  赵构一下子噎住,眼珠转了转,急忙改口道:“就是我家中几位兄弟!”

  赵莽长长地“喔”了声,古怪一笑:“听起来,你家中兄弟不少!令尊真是厉害!”

  赵构挠挠头,装傻充愣地嘿嘿笑笑。

  邓肃、王宣、张㧑、李景良四人,站在四周,手里拎着铜锣、举着木牌、捧着纸笔,像是准备摆摊做生意。

  过了会,马扩和刘锜回来。

  “和府衙值事军尉说好了,可以在此张罗吆喝,却不得支摊圈占场地,阻塞人群。”马扩道。

  “多谢二位兄长!”

  赵莽叫来邓肃四人,凑一块嘀嘀咕咕。

  王宣一脸难为情:“真要在此敲锣吆喝?岂不是有些丢人?”

  赵莽宽慰道:“无妨,多做两次也就习惯了,就当你的脸皮不存在。”

  王宣嘴角抽搐,无言以对。

  李景良“哐”地一声敲响铜锣,刺耳的声音在人群里炸开,立时吸引不少目光。

  这厮清清嗓,大声吆喝起来:“虓士营招募军卒!通过考核入籍者,军俸等同上等禁军,每月八百文起!

  授予军职者,月俸一贯五起!”

  张㧑也向四方抱拳,大喊道:“凡应募之人,皆参加入伍考核,期间,供给一应伙食!

  考核通过入籍者,即发放当月军俸!”

  邓肃也吆喝起来:“名额有限,只招纳一百人!报名截止今日落日之前!”

  王宣见三人卖力张罗,咬咬牙,闭上眼大喊起来:“凡十五以上,二十五以下皆可报名!”

  几声锣响,几嗓子吆喝,当即吸引不少青壮上前围观、询问。

  四人一遍遍向人群解释着,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吸引人的,无疑是李景良开场时宣称的军卒待遇。

  八百文起的军俸,堪比上等禁军。

  有军职者,月俸最低一贯五起。

  最重要的是,李景良反复强调,所有军俸都按照足钱算。

  一贯就是一千文,不是市面上常用的七百七十文。

  偌大个广场,人群在中间位置围成圈,邓肃四人站在圈中,举着木牌,大声向围拢人群宣讲解答。

  赵莽对四人的表现很满意。

  马扩笑道:“为何只讲待遇,不讲应募条件?”

  赵莽道:“没有条件,凡有意应募者,皆可参加报名考核。

  考核不过,自然淘汰,最后剩下的,就是虓士营首批军卒!”

  刘锜惊奇道:“如此一来,有不少人冲着这份优厚待遇,都会怀揣侥幸心理前来一试。

  只怕什么浮浪子、泼皮无赖、游手好闲之人都会掺和。”

  赵莽笑道:“无所谓,都可以来试试,烈火炼真金,能坚持到最后,就是块石头,也能让他发光。”

  马扩、刘锜相视一眼,对赵莽这种别开生面的招募方式,愈发兴趣浓厚了。

  赵构眨眨眼:“赵郎官就不怕招募到凶顽之徒?”

  赵莽咧嘴,露出一口森冷白牙,“到了我手底下,你觉得他还能凶得起来?

  自诩凶狠的、不怕死的,尽管来,越多越好!”

  赵构不禁浑身哆嗦了下。

  是啊,以赵莽的本事,什么样的凶徒制服不了?

  马扩道:“不知贤弟的入伍考核,在何时、何地开始?”

  赵莽一指南边:“明早卯时正(六点),南熏门外!”

  刘锜点点头:“到时候我二人必定到场观摩!”

  赵构张张嘴,本想说他也要来。

  转念一想,卯时正太早了些,不好得溜出宫,只能遗憾作罢。

  ~~~

  翌日,天边翻起鱼肚白。

  东京外城正南门,南熏门开启城门,护城河上的铁索吊桥刚一落下,一群年纪不等的汉子,乌泱泱涌出城门。

  值门守军吓一跳,还以为是一伙刁民妄图袭击城门。

  赵莽拿出枢密院颁发的半块行军木契,勘验无误后,值门守军才松口气,放他们出城。

  木契是枢密院新制,刻有虓士营番号,军额,统属关系,将校姓名军职。

  童贯陕西、河东宣抚使的职事差遣,已经多年不曾旁落。

  虓士营从统属关系来看,也隶属于陕西宣抚使司,受宣抚使和枢密院双重领导。

  有这半块行军木契,赵莽才能带着几百号人,在东京城里进进出出。

  护城河堤岸边,一排排垂柳随风飘荡,逐渐枯萎的枝条呈现几分衰败迹象。

  晨曦初露,清风凉爽,正好适合晨起锻炼。

  近四百个青壮聚拢在赵莽身边,这便是昨日,在大相国寺前,吆喝整个白天的成果。

  马扩、刘锜,邓肃、王宣、张㧑、李景良,所有人都用一种疑惑的目光注视着赵莽。

  不明白他为何带大伙出城,大清早站在这护城河堤岸边吹凉风。

  赵莽指着不远处,如远古巨兽匍匐在眼前的东京城,笑道:“外城周长多少?”

  邓肃道:“东京外城,长十三里,宽11里,周长近五十里。”

  赵莽点点头,差不多二十四公里,距离正好合适。

  “沿护城河堤,绕东京城跑一圈。

  第一次跑,咱们轻松些,限时一个半时辰。

  超过时辰者,淘汰!

  中途放弃者,淘汰!”

  赵莽大声说出考核内容和要求。

  马扩、邓肃等人皆是惊讶,一众报名青壮更是哗然。

  绕东京城跑步?这算哪门子考核?

  五十里路,一个半时辰跑完,岂不是要累死人?

  当即,就有报名青壮觉得上当受骗,大声骂嚷起来。

  赵莽冷目如电,扫视几个带头鼓噪者:“不愿参加的,现在就可以走!

  若有不服者,我随时接受挑战!

  只要打赢我,就能直接入籍!”

  一众人面面相觑,那几个带头鼓噪的凶顽泼皮不服气地嘟哝几声。

  “我丑话说在前,凡挑战之人,一律签订生死状,死伤一概自理!”

  赵莽又补充一句,黑脸狞笑,杀气腾腾。

  那几个有意寻衅的泼皮立时蔫巴,耷拉脑袋不敢吭声。

  赵神拳的威名,他们多少听过些。

  赵莽环视众人,无人再说话。

  “要走的,自便!留下的,跑起来!”

  赵莽大喝一声,带头沿着护城河堤往西边跑。

  邓肃、李景良、张㧑率先跟上,王宣咬咬牙,也跟了上去。

  马扩笑道:“跑吧,就当活动活动。”

  刘锜苦着脸:“早知就不来了~”

  一众青壮,稀稀拉拉地跟着跑了起来。

  也有三五十人,骂骂咧咧地回城去了。

  一名国公府请来的车夫老卒,驾一辆马车,优哉游哉地跟在队伍旁边。

  车厢里,摆放一架漏刻,专门用来计时。

  一群汉子,绕着东京城,以顺时针方向,哼哧哼哧地跑了起来。

  一个半时辰后,赵莽率队回到南熏门外。

  马扩、刘锜、邓肃、李景良、张㧑、王宣六人,一直紧跟在他身后。

  陆陆续续有一百四十几人,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全程。

  一个个大汗淋漓,瘫坐在地,捶打双腿,累得说不出话。

  清晨出城到现在,只留下不到三分之一。

  其余大部分,都在中途放弃,自己走了。

  赵莽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说明虓士营开出的待遇的确优厚,吸引力十足。

  再看看马扩几人,绕城一圈跑下来,也能看出各人差异。

  马扩、刘锜精神良好,体力消耗不算太大。

  东京优渥的生活,没有磨灭掉他们自小习武吃苦的毅力,身体素质保持得相当不错。

  邓肃、张㧑二人,体能上稍稍逊色些,但在参加考核的一众人里,也算是优秀水平。

  王宣有些气促,二十公里后体能下降得厉害,好在凭借毅力坚持下来,成绩也算不错。

  最出色的当属李景良,跑完一圈,除了一身臭汗,竟然像个没事人一样。

  要不是赵莽有意控制全队速度,这家伙能在一个时辰内跑完。

  其他人的表现,赵莽也全都看在眼里,哪些算是好苗子,哪些值得栽培,心里基本有数。

  “我在南熏门附近,借了一处闲置营房,供诸位在考核集训期间住宿。

  营房提供两餐饭食,现在回去吃过午饭,下午开始训练其他项目。”

  一众青壮听到有饭吃,纷纷振作起精神。

  “马兄、刘兄若无公事,可否暂时出任训练官?”赵莽邀请道。

  马扩笑道:“往后半月无事,随时效劳!”

  刘锜也道:“我也有十来天闲暇,该如何调拨,你看着办!”

  赵莽大喜,抱拳道:“多谢二位兄长鼎力支持!”

  午后。

  南熏门西侧瓮城,一座原本闲置的军寨里,传出“咚咚”鼓声。

  过了会,又变换成鸣金、鸣锣、吹角声。

  有时,没有丝毫声响,却见几支红色、黑色、杏黄色令旗,左右挥舞,前后挥舞,向不同方位挥舞。

  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校场里,赵莽率领一众青壮席地而坐。

  马扩、刘锜担任训练官,正在为他们讲解鼓、金、锣、角、旗等各种指挥器械的使用方法。

  上午绕城跑完,回到营房吃过饭,又走了二十来人。

  赵莽依然秉持来去自由的态度,在整个考核集训期间,不作任何约束。

  营房伙食还算不错,主食米面换着做,用骨头、杂碎熬汤煮菜。

  赵莽公开承诺,从集训开始,一旬之内,至少有一顿肉吃。

  伙食钱,按照一百人军额标准,从国公府支取,赵莽又自掏腰包补贴一些。

  有不少青壮原本想退出,吃了中午一顿饭,感觉伙食还不错,想想又留下。

  参加报名的青壮,大多是东京下五等坊郭户子弟。

  他们也算是东京居民,却是最底层、人数最多的一类群体。

  应募从军,本就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之一。

  有不少人以为,应募虓士营,也像应募三衙禁军一样简单。

  只要丈量身高,拉开九斗以上的弓,一石二斗以上的弩,能跑四五里路,手脚四肢完好,目力合格,满足这些条件就能应上。

  赵莽就是要用严苛考核,告诉这些心怀侥幸者,虓士营绝不是禁军老爷兵。

  吃不了训练的苦,又怎么指望他们打胜仗?

  考核训练第一阶段,就是要从体能、毅力两方面,甄选出基本素质合格之人。

  马扩、刘锜作为将门子,自小长在军营,对各种号令无比熟悉。

  在二人教导下,众人可以快速熟悉大宋军队的常用指挥令语。

  正所谓“审金鼓”、“辨旗帜”、“练耳目”,“昼战戒旌旗”、“夜战听火鼓”,熟悉金鼓之节,正是号令三军之始。

  训练第二日,还是卯时正开始绕城跑。

  这一次,只跑十里路,一刻钟内跑完。

  路程大大缩短,难度却也不低。

  加之身体处于恢复期,疲累感十足,跑下来还是让青壮们叫苦连天。sxynkj.ċöm

  中午吃过饭,又走了十来个,只剩不到九十人坚持训练。

  下午依旧是熟悉金鼓旗帜,进行简单的队列操练。

  往后半个月,每日清晨跑步雷打不动,只不过路程有长有短。

  基本上,三日一次半城跑,七日一次绕城跑。

  绕城跑时间固定在一个时辰二刻钟,下午指挥号令训练、队形行进训练交替进行。

  集训人数固定在六十二人。

  刘锜、马扩公事在身,相继暂别。

  训练半个月,指挥号令方面,所有人都能基本掌握。

  赵莽把集训青壮分作四队,交由邓肃、王宣、李景良、张㧑四人分别统领。

  由四人任队官兼训练官,全权负责各队训练。

  从体能、指挥、队列、行进各方面进行比较。

  赵莽按照每日每队训练情况,进行打分排名,末队负责后一日营房的卫生洒扫工作。

  连续三次排名最末,还要加练绕城跑一次,负责浆洗全队换洗衣物。

  至于奖赏方面,赵莽暂时只能从伙食入手,多买几头猪羊奖给优胜队伍。

  毕竟他的囊中也不算富裕。

  施行分队奖惩制度后,大伙的训练热情明显提高。

  体能、号令、队列,训练到一定程度,赵莽再加入弓弩、刀枪和一些简单的结队、排阵训练。

  同时,又到保康门瓦子进行第二次公开招募。

  这一次只有二百多人报名,留存度却比第一次高了不少。

  虓士营在南熏门瓮城操训的消息,已经在外城传开。

  每日城外护城河堤岸上,一群赤膊青壮绕城跑,已经成了一道新的东京风景线,引来不少人驻足观望。

  淘汰的、离开的报名者,对虓士营严苛训练大吐苦水。

  反而让新一批报名者,有了心理准备。

  十日的初步训练下来,尚且有七十余人坚持。

  时间转眼跨入十月,两批报名者已经开始合练,仍旧分成四队,交给邓肃四人负责。

  参训青壮总人数,为一百四十六人。

  期间,童贯在赵鹤寿的陪同下,来到营房观摩。

  赵莽陪在身边,为他讲解介绍。

  童贯起初无甚反应,直到了解这些人近一月以来的训练状况,才露出明显的惊异之色。

  近一月严苛训练,留下来的青壮,精气神有着质的蜕变。

  童贯看在眼里,颇为满意地道了一声好。

  赵莽趁机向他讨要一批冬装。

  眼看天气转凉,虓士营成军以后用得着。

  童贯倒也给的痛快,答应几日后从军资里拨出一批送来。

  送走童贯,赵莽召集邓肃四人,商量最后的考核标准。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莽在北宋末年更新,第109章 练兵从跑不死开始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