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进入考场。
拿到了考卷之后。
先是把考卷浏览了一遍。
发现和传言所说的一样。
儒学的内容只占了一小半。
倒是其他的内容占了一半多。
李岩是天启朝的举人,并没有参加今年的院试和乡试。
不过院试和乡试的内容。
李岩可是仔细打听过了的。壹趣妏敩
因此,对于新科举的考试内容,李岩并不陌生。
考卷上有关于朝政的考题。
如:请问在现行制度下,如何防止士绅和商贾偷税漏税?
如果朝廷收复辽东,如何才能让辽东长治久安?
如果朝廷开海的话,如何从海外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样的考题还算好的。
不管会不会,多少能写出一点人云亦云的东西出来。
至于是否会因为这样的考题。
暴露了朝廷将要对辽东用兵的意图。
崇祯是一点都不在意。
出兵辽东灭建奴,崇祯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除了涉及政务和时政的考题。
还有些考题则一看就让人头大!
比如:一个三丈长两丈宽,一丈深的池子。两根水管一根注水,一根放水。
再给出两根水管的放水量和注水量。
然后让考生算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池子注满。
崇祯直接把后世的运用题,给搬上了科举的考卷。
这些考题让大部分他考生。
看得直接头脑发晕。
李岩却看得精神一振,仿佛遇到了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开始认真的阅读考题,并思索着如何解答……
科举的事情。
由孙承宗和孙传庭他们主持。
崇祯则在皇家兵团学院这边,主持武人的考试。
武考也有笔试。
不过笔试在总分之中的占比很少。
更多的则是骑射功夫,行军布阵,以及沙盘推演的考核。
武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考试。
初级对应的是基层官兵,培养的是类似于后世的士官。
中级武考筛选和培养的,就是中低层职业军官了。
高级武考,那就是要培养带兵打仗的将官了。
兵团学院参加武考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军中。壹趣妏敩
考上了还得留在兵团学院继续学习。
待到学成并考核合格之后。
又会继续回到兵团当中去任职。
也就是说武考所录取的人,将来会成为各个兵团当中的骨干。
崇祯要抓住兵权。
自然就不会错过武考这样的大事。
并且在兵团学院正式开学之后,崇祯还会抽时间来给学员们讲课。
以崇祯的武学造诣,讲一讲武道方面的课程肯定是没问题的。
毕竟境界在那里摆着的嘛。
而崇祯对世界格局的认知,要比这个时代的人领先太多。
给学员们讲一讲战略方面的课程。
那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
反正崇祯也就是偶尔讲那么一两堂课。
作为穿越者的见识和知识储备。
忽悠这个时代的人。
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崇祯在皇家兵团学院呆了一整天。
观看考生们的分组考试。
比如骑兵小队之间的对抗,步兵在平地和山林中的对决,火枪兵的战术对抗等等。
直到天黑了才回皇宫去。
第二天一早又来到兵团学院,继续观看武考……
武考在考完之后第三天,就公布了考试结果。
考上的人留在皇家兵团学院学习。
没考上的人则回原部队。
不管考上还是没有考上的人,都在皇家兵团学院见到了崇祯皇帝。
崇祯主持这一次武考,就已经在兵团中收买了一波人心……
武考结束之后。
又过了十多天的时间。
科举会试的结果也出来了。
李岩获得了会试第九名,这个这个结果有些出乎李岩的意料。
李岩自认博学多才,并且对朝廷发行的《格物学手册》深有研究。
李岩自认就算不能拿第一。
那也应该名列前三才是。
没想到却只考了个第九名!
李岩看着榜单上排名靠前,他却一个都不认识的那些人名。
后来经过一番打听。
才知道名列前茅的那些人。
基本上都是宋应星,徐光启两位格学大佬的学生。
《格物学手册》就是在皇帝陛下的亲自指导下。
由宋应星和徐光启带人编写的。
他们的学生也参加了这次会试。
李岩没能名列前茅,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李岩并没有气馁。
而是反思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找来更多的专业书籍继续研读。
朝廷既然要发展格物学科学。
就不会只出版一本《格物学手册》。
除了《九章算术》之类的古籍。
宋运星和徐光启还编写了两本,格物学方面更高深的手册。
分别是《格物学运用案例》的上下两册。
李岩把这些书籍找来之后继续研究。
可谓是废寝忘食地挑灯苦读。
而李岩的功夫也没有白费。
到了殿试的时候,虽然考题的难度又增加了。
但是李岩却感觉考下来更加的轻松。
到了放榜的那一天。
李岩果然金榜题名。
不过还是没能进入前三甲,这回李岩考了个第4名。
成为了崇祯朝的新科进士……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崇祯:朕有一个聊天群更新,第90章 新科进士李岩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