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这次突然改革选秀年纪,大臣们也就是象征性的拦一拦。

  看康熙心意已决,倒是没有人提出什么异议。

  毕竟选秀之后直接嫁人,对他们大臣来说没有什么差别。

  他们勋贵子弟都是先物色人家,等16.7才大婚。

  但康熙改分田治,按人头给田,大臣们心中有些不满。

  原本他们只需要交一份税,能收拢很多田在名下。

  可现在他们如果想要那么多的田地,就需要多交许多的所谓的“增值税”。

  这个税他们听都没听过,田多还要多交税?

  康熙想要改革实行起来比石静娴提出改革简单的多。

  康熙已经当政30多年,威信早已立在那里。

  不像新皇登基时那般费力气。

  一干大臣就算心有不满,也不敢多说什么。

  毕竟康熙动的是他们的蛋糕,百姓受益,并不会引起天下动荡。

  他们就算阻止康熙,也用不上那些天下大义之言。

  况且早在这次殿试得知康熙出的题目时,他们便做好了新政改革的心理准备。

  可万万没想到,打响改革第一炮的不是新皇,是旧皇康熙。

  他们想好的那些对付新皇的措辞对着康熙再无用武之地。

  君臣三十多年。谁不了解谁?

  收田赋税,增值田税,地随人走,人死地收。

  地按照户籍发下去,三年不来衙门刷新户口直接收回田地。

  这些政令出来,能确保朝廷更加精确的统计人口与田地。

  这些大臣们甚至脸色难看的要滴出水。

  他们再也无法偷税漏税,只能将超额田地挂在妻子和孩子身上。

  但多出来的还是要交一笔增值税。

  大臣们俸禄确实不够一家人开销,呼奴唤婢的,还要应酬。

  皇帝,王爷,皇子,上峰甚至后宫得宠的嫔妃过寿辰都要送礼。

  样样要花钱,夏季的冰,冬天的碳。

  工资不够怎么办,当然想尽办法屯田,开铺子赚钱,顺便利用职务之便悄悄收取孝敬钱。

  可如今想要这些田,就要多交税,交的税相当于他们白玩一场。

  谁能愿意?于是有些人已经决定好卖出去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庄子田产。

  康熙也没忘了这些勋贵大臣,取消丁税,增加了田赋税,就增加一项养廉银,相当于现代社会的14薪。

  冬天的碳补,夏季的冰补,一项项福利待遇。

  到底还是让这些大臣们心情好了些许。

  涨工资了吗~怎么可能不开心?

  这个养廉银和各种补贴,是石静娴和康熙带着老三老四还有恭亲王裕亲王算出来的。

  勉强能让一些喜欢牌面大臣们收支平衡,还能攒下一点钱。

  民间这条政令一出,百姓纷纷去衙门登记户籍。

  那些黑户可以补交税款,补交一年的税款,便可以参与到分地行动中。

  百姓都要开心死了,一个个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去登记户籍。

  黑户们没钱,可以先赊欠着,不行砸锅卖铁也要落户。

  分地啊!大事情啊!

  民以食为天,都说农户没吃过自己种的粮,这话不假。

  一年到头细粮缴税,剩下的换钱,甚至有些人头税不够的,没有存粮,还得添钱。

  一年过得比一年穷。

  老百姓只能拿细粮去换粗粮糊口。

  可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有地啦!自己的地精心耕种交了税还有一些余粮!

  就算种子买不起也可以在衙门赊,第二年多交些税而已。

  一时间推行新政的地方,纷纷涌出不少“黑户”。

  可随之第二条,第三条政令,让这些百姓蒙了。

  女娃娃16岁才能出嫁?那岂不是要吃好几年的白饭?

  孩子想要分地,就要拿户籍文书和父母的婚书来登记落实户籍。

  偷偷结婚搭伙生子一家子逃税行不通了!

  家里重男轻女,有女儿要议亲的,想要用女儿给儿子换聘礼的,想要让女儿快嫁出去腾地方的。

  一个个都不高兴了,多养一年,吃的饭官府给出啊?凭什么不让他们早早嫁女儿!

  官府说了:给出!女儿家也有地了!

  女孩也有地?好事啊!他们的姑娘也有地了,也给家里创造收益了!

  养到16也不是不行,到时候嫁出去,地留着给自家兄弟。

  可官府强调:地随人走,人死地收。

  算是彻底浇灭了这些百姓,想要趴在女儿家身上吸血的想法。

  这说明什么?女孩们再也不会被骂吃白饭的,人家生出来,就是带着口粮的。sxynkj.ċöm

  有些人家又开始动了歪心思,将女儿留在家里一辈子。壹趣妏敩

  家里多个使唤的人,还能给家里多一些地。

  官府又站出来了:你想将女儿留在家中当苦力一辈子?

  年满23还未议亲者,就会有人来罚款。

  不想交罚款?

  除非你将女儿登记立女户,嫁娶与父母各不相干。

  到了25岁时,女儿家便出户,分家,同兄弟们一样,顶立门户。

  这些政令一出,很多百姓都没懂朝廷的意思。

  女儿家还金贵起来了?

  但追根究底,是他们百姓占了便宜。

  于是一个个的,本想着将家里十二三岁就议亲换聘礼的人家,也愿意多留一留女儿了。

  而很多家中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的女孩,听到这些政令都不禁泪流满面。

  她们也有地了,她们不是身无分文,娘家夫家都靠不上了。

  就算家中将聘礼都留下,但她们还有地。

  而家中不苛待女儿家的百姓,更加开心了,女儿又多了田产。

  许多被骂绝户的人家,也泪流满面,决定回家就和孩子们商量商量,若是找不到上门女婿,便去慈幼院领养一个弃婴回来。

  朝廷放宽了女户条件,他们的女儿也可以顶立门户了!

  至于地不够分?那就牢里的犯人去开垦荒地。

  将这些人流放到东北各处去开垦荒地。

  一时间改革的风,从京城开始吹散到各地。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女儿家也有田地分,甚至还要带走?

  但仔细想一想,谁能够保证自己一个女孩儿都不生呢?

  之后的一些年后,女婴存活率直线上升。

  许多举措不是立竿见影就能见到效果,而这些女儿家,面对娘家的剥削,也能挺直腰板。

  因为她们不算是吃着娘家的粮长大的,她们是生来便自带粮食。

  再也不会因为娘家的剥削而在夫家抬不起头。

  同理,夫家再也不会因为娶进门个媳妇多加指责。

  因为人家自带口粮,就算离了你们家,也能自立女户。

  女子的地位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提升。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清穿太子妃:和废太子互换身体更新,第355章 女子地位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