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惟忠是戚帅老部下,入朝参战时任蓟镇统兵游击,他统领的三千南兵,也是戚家军老班底。
“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
牡丹峰激战最激烈的时候,身先士卒的吴将军被倭寇铁炮射伤,幸得柳维康出手,贾平还输了血。
“吴惟忠中铅洞胸,犹奋呼督战。”
吴将军左胁中弹受伤,战后论功升海防加衔浙江副总兵,在听命撤军回到蓟镇驻地石门寨后,转头就被调走了。
现任蓟镇总兵王保,榆林卫人,原是昌平总兵官,蓟镇总兵官张邦奇被劾,上命保与易任。
王保是不折不扣的北军将领,看南兵本来就不爽,并且整个北军对南兵都很大意见。
为什么呢?
南兵是募兵,一名最普通士兵年薪都有18两(月薪一两五起)。
而北军都是世袭制的卫所兵,不管上面发多少,小兵一年也拿不到10两,相差近半。
为了转移矛盾,军官就会说这些南兵,挣的都是咱们北人应得的钱。
很简单一招,很实用,毕竟原本北方各卫都有自己防区,就因无能至极,张居正才把戚继光调到北方。
戚家军是职业军队,军纪森严,倾盆大雨中全军肃立校场,没接到命令就纹丝不动。
换了北军,雨点刚落估计早就跑没影了,而且当官的也不以为忤,不反思军纪松弛,反而觉得戚家军装腔作势。
“给我那么多钱,我也能打”。
南北两军矛盾由来已久,在东征军里就暴露无遗,以李如松为首的北军,以宋应昌为首的南军,互相鄙视,矛盾重重。
最坑爹的一件事就能说明一切,打平壤时,李如松下令不许割首级,全力进攻。
南军听令而行,本来戚家军就不允许在战斗中跑去抢人头,结果呢?
李如柏手下的一批家丁,跟过年似的,南军在前面拼命杀,他们拼命割,就是一帮吃现成的混蛋。
战后闹到李如松那边,也是不了了之,气的王必迪在后来一次行军路上,拦住李如松战马,破口大骂北军不地道。
李如松被怼得哑口无言,也没脸处罚王必迪,人家理直气壮,确实是李如柏他们太过分。
话说回来,人离乡贱,毕竟蓟镇是北方,异地从军,原本有戚帅护着,没人敢惹。壹趣妏敩
张居正一死,被压制多年的万历立马开始清算,而自称张阁老门下走狗的戚继光,自然也没好果子吃。
相对而言,比起和他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曾经的上司谭纶、胡宗宪,乃至最大的靠山张居正,戚继光的晚年还算说得过去。
他被从节制北方四镇左都督,调到广东任巡抚之职,然后一贬再贬,戚继光识趣的主动辞官还乡登州。
郁郁而终的戚帅,好歹是病死在自家的床上,相比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这个结局真不算差。
张居正死后被掘坟鞭尸,长子被逼自杀,一家被困饿死几十余口。
他可是朱翊钧的老师啊!再多的不是,也不应该祸及妻儿,这样做真的太绝情。
没人约束后的万历混蛋到什么程度?明实亡于万历,这话没毛病。
对身处北方的南军打压行动,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这是部分朝中大佬和北军将领一致的想法,并早就开始下手。
譬如像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这些南军将领,战后纷纷被明升暗调,和原有的部队脱离关系。
现在蓟镇的南军,已经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将领,能为他们挡风遮雨、仗义直言。
驻扎在石门寨三千七百多南军,名义上当然是蓟镇总兵的麾下,王保从来都没把这些人当成自己的兵,他有精锐的五百家丁,那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兵。
王保甚至都不愿意去石门寨军营,为啥?一去就要钱!要什么钱?军饷啊!
从釜山前线撤回来的三千南兵,按道理有一年多的双粮、双饷没拿到,当时东征军经略(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宋应昌信誓旦旦保证的。
双粮、赏银是东征军特设待遇,“募兵年饷银为18两”是通行标准。
但东征援朝战争有所不同,算下来一名普通的士兵年薪达43两余,比通行标准高出一倍还多,而将官更是加倍支发廪给。
宋应昌在职之际,一直都是按此标准执行,比如先撤军的北军,都舒舒坦坦拿着双倍粮饷回家,包括咱们鹏哥儿和手下。
南军之前也都一直拿的双粮、双饷,宋应昌被解职后,新上任的顾养谦也没说不认,也没说认,反而借口节省运力,回来再说。
好吧!回来了,还是只按照18两募兵年饷给补发的钱,其他的就都一退六二五,谁答应的找谁去。
这尼玛不是耍人吗?一年折合25两的银子,对有钱人来说也就是一顿饭钱,但对于这些靠着军饷为生的南兵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相当于现在,辛辛苦苦忙了一年,现任总经理少给你两万五的工资,注意!是工资!不是浮动的奖金,你找他说理,他让你找前任去,嘛包种,讨炼来中!)
戚家军只是外界美誉、和义乌兵自诩的称呼,在军册上是防海南兵。
石门寨位于山海关西北,隶属蓟镇三协之东路,所设游击军官驻建昌营。
为了要回自己应得的粮饷,南兵已经集中讨饷过几次,扰的王保极不耐烦。
他感觉也很委屈,才刚接手蓟镇,这些乱七八糟的弯弯绕关他屁事,这些南兵太不识抬举。
火上浇油的关键人物出场了,通州籍御史马经纶“风闻奏事”:
“南兵屡噪乃蓟镇痼疾,然向来鼓噪止协众要恩,今则渐成逆乱,若复过为姑息,不行尽数驱逐,贻患必深”。
一句话定性,文人笔如刀,接着提了五大建议,其中有革其游击、中军、把总等官,以北军军官充任。sxynkj.ċöm
等于把三千七百多(后补充了七百多人)的南军中,所有中高级军官全部撤换,只剩下小兵还不随意拿捏。
无数屠刀磨的霍霍有声,三千戚家军懵懵懂懂,尚在愤愤不平,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已经命悬一线,岌岌可危。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1592更新,第267章 蓟镇“兵变”的前因后果(资料多,不喜可略)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