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一句,‘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何意?”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还有一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何意?”

  “气至乃去、气至有效,这些内容无一不是证明了,气至之时效果达到,遂针刺结束,何来的与得气意思相同?”

  “得气是什么?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有哪一点跟气至的概念相同?”

  “你所说的气至,只是将其扩充为了‘气至病所’,虽然只加了两个字,但意思却彻底改变,如此混淆,自然把气至的概念无限向得气靠拢,可试问,得气如果与气至概念相同,那么针刺入里后,施行补泻之法,又该在何时结束呢?”

  “规定留针时间?各位不觉得这种粗暴的治病理论有些不切实际吗?症状不一者,多如牛毛,针刺治疗时,又如何用规定时间来治疗不同症状的患者?这与中医的辩证理论岂不是背道而驰?”

  “我也是读过中医大学的,不巧的是,这位批评我的网友正好是我的校友,对于他能有这样的理解,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教科书就是这么教的,但根据我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以及前辈的指点,教科书上教的内容,基本已经违背了古人对中医理论的阐述。”

  “我本不想跟这位校友辩论,因为他代表的是主流中医界的观点,与其争论,势必会遭到他人的攻击,毕竟我这番言论,挑战的是整个学院派,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身为中医还是应该说点什么,一是因为这位校友踩我,我不爽,二是身为中医人,总觉得在这种根本问题上去妥协的话,有点对不起自己学的本事。”

  “最后说一句,在中医一道,我只能算作是个微不足道的新人,如有不足,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好的我会听,不好的,我也只会回一句,qnmlgb!”

  陈庆的评论极具个人风格,既有读书人的谦卑,也有年轻人的火气。

  突出一个有礼有节有脾气。

  他的这番言论,也立刻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有人仔细看过之后,陷入沉思。

  有人粗略瞥了两眼,便觉得荒谬至极。

  还有人看也没看,便与那“一捧清水”一起,对陈庆破口大骂。

  言语之难听,比前者更胜。

  陈庆也知道自己说出这番话之后会是个什么局面,所以,面对大多数人的谩骂,他也并不怎么在乎。

  这帮人如果真的墨守成规,对课堂上所学知识不求甚解,那吃亏的是他们。壹趣妏敩

  看了两页有关自己的评论,陈庆只觉无聊,这些人除了发泄情绪之外,全无半点思考的意思。

  这种毫无效率的交流,实在是没有什么看下去的必要。

  陈庆随即关掉了网页,继续看起了自己的医书。

  学的越久,陈庆越发觉得自己无知。

  尤其是这《黄帝内经》,别看它字数不多,但里面所涵盖的内容,却是远远超过了他大学五年所学的东西。

  想要完全掌握这本书里的东西,陈庆觉得自己就算花几辈子的时间,也未必能做到。

  陈庆离开后,他回复的帖子热度却没有减退,反而因为有了争议话题,帖子的热度一下子就被众人给炒起来了。

  “得气跟气至不一样?我去,头一次听到这个说法。”

  “明明下针气至方能使用补泻手法,怎么可能是气至就停止治疗呢,这简直就是在胡说。”

  “狗屁不通,得气本身是候气之至时,无失其机,而可施针,这说的就是气至,你居然还能说它们不一样,真搞笑!”

  “气至发生在得气之前,下针之后有气感,银针会有被吸附的感觉,这个时候就是气至和得气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进行补泻,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还大言不惭地讲出来。”

  “可笑啊,自己就是上京中医大学的学生,居然公然蔑视课堂所学,还质疑学校教科书,中医有你这样的败类,真是倒霉。”

  “我看了他的简介,根本就没写上京中医大学,这货估计是冒充的!”

  “……”

  医道之家板块,一个帖子快速冲上了龙医论坛的热帖榜。

  以两万热度,四百多回复排在了热帖榜第五名。

  但这个帖子的标题,却是极其的普通。

  【大佬们,我怎么看到了郭白家的视频后,还是不明白俞刺怎么用?】

  这样的一个萌新帖子出现在热帖榜上,也引得论坛不少等级高的用户观看。

  刚开始的两页评论倒没有什么,一直到第三页,陈庆发表了自己对针刺的理解后,有人开始纠正他对“得气”和“气至”的理解,言语中还颇有微词,争议点才终于开始显现。

  此后,这位“一捧清水”得理不饶人,三番五次对陈庆的留言进行批评后,陈庆出来回应,这才把矛盾彻底激化。

  前来围观的人,也总算是明白为什么这个帖子的热度如此之高。

  豫州汝南府,鹿门中医院食堂。

  张克云一边吃着饭,一边顶着“缺羽”这个马甲在龙医论坛潜水。

  只要闲着没事,他就喜欢用手机刷论坛。

  一个是关注中医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另一个就是跟论坛上的“小朋友们”聊天。

  龙医论坛很多自学中医的人,而且是年轻人占一大部分,虽然有些半路出家的成年人也在论坛里学习,但似乎都碍于面子,很少在论坛上发言求助,比起年轻人还是少了一份活跃。

  张克云如今也已经五十好几了,但心态特别年轻,而且由于保养的好,皮肤和头发看上去还跟三十多岁差不多。

  咦?

  是之前那个小家伙!

  张克云和往常一样翻看热帖榜时,便不出意外地翻到了陈庆回复的那个帖子,他点进去刷了两页评论后,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id。

  “普天同庆”。

  在仔细观看了陈庆留言的内容后,张克云不禁眼前一亮。sxynkj.ċöm

  “有点意思,学院派居然能知道这些,看来这小子应该跟赵宁军学过一段时间,就是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师徒关系了。”

  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传承老一辈的中医,基本上都知道是有所区别的,只是后来华夏全面废除传统文化时,中医首当其冲。

  当年的老前辈们为了不让中医灭绝,便运用不怎么纯熟的现代知识体系,强行翻译中医,将中医的理论无限往西医科学化的方向靠拢,以此来求得生存。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导致很多中医学说变成了四不像,后人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甚至不能做到逻辑自洽。

  哪怕是如今,中医得到了溯本清源,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相信中医。

  因为教科书中很多理论,都是经过所谓的“科学化”之后,衍生出来的“怪胎”。

  有人对此怀疑,从而自行研究古籍医书,有人对此深信,并奉为不可侵犯的至高理论。

  这也就使得很多人觉得中医内部自己都不团结,一个理论出来,有人认为是对的,有人认为是错的,不像西医,有一套极为标准的规范章程,只要你不是按照这个来,那么你就是错的。

  西医相比中医,它缺乏灵活性,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量产,可以规范化管理,但弊端也很明显,一个人如果不是按照他们教科书上写的步骤生病,那么医生是没有办法应对的。

  所以西医能看好的病,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看好是根治,不是长期服药)

  当然,中医如今的处境也并不怎么乐观,虽然集体庞大了,但真正能治病的中医,依旧少得可怜。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中医:惊了!患者的五脏会说话更新,第24章 理论之辩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