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和分守西宁道的节制。
宋献策带着东宫卫的人去镇守西宁卫,通过马队和驼队重新开启茶卡盐道,可以为大明带来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
对于如今急于要输血的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喜事。
是以,当朱慈烺把书信送到北京城,崇祯皇帝一看,喜得直拍桌子,连称大善。
然后就是要盐引,这可是朝廷合法凭证。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
【尽量简单一点描述】“盐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明代,由于边关缺粮,执行“开中法--盐引代币”。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
盐引的商屯就是就地在边疆种地屯田,获取的粮食向朝廷购买盐引。这样就解决了边疆军粮的问题,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
可惜,崇祯皇帝时期的盐引礼崩乐坏,处处被盘剥贪污,早已不复往日。
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大明政府的财政收入。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向那些既得利益者开刀。
可能你会觉得小小的盐引犯不上和国运牵扯在一起吧,《明史·盐政议》就曾经记载当时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这还不算“私盐”的交易额。
要知道,大明王朝一年的全国税收总额平均不过一千万两左右,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到了可怜的四百多万两。而百姓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数倍,这才流民四起。
钱呢,钱哪儿去了?自然是上下其手,从上到下的贪腐成风,唯有崇祯皇帝自己被蒙在鼓里罢了。
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就是路上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
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朝廷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也就是说,朱慈烺发现盐矿控制盐矿之后,根本不需要朝廷再出力贩盐。你只需要卖盐引,各地商人都会闻风而至。他们会蜂拥盐场,给大明王朝活血。
之前商人不敢去青海贩盐,就是世道不太平,随时都有被抢劫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四处流窜的流民,抢你没商量。
朱慈烺只要保证的,是盐道的安全性。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就会闻风而至,到时候朝廷只需要贩卖盐引就会大赚特赚一笔。这东西,那可是切切实实的一本万利。
朱慈烺见过,见过百姓们食用的粗盐。掺杂了泥土沙子的粗盐比比皆是,甚至于有些地方的百姓,不得不把买回来的私盐用筛子过一遍。因为就是这样的盐,你吃也的吃不吃也得吃。
盐是百姓的命脉,不吃盐人就没有力气。若想生存,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
官盐更是混乱,甚至于在辽东。包括洪承畴他自己,一个堂堂的蓟辽总督,在军营中朱慈烺看到他们弄到的官盐,都是杂质很多的劣质盐。
这些粗盐虽然没有泥沙在里面,可是发黄甚至发黑,里面杂质无数。不知有多少对人体有害的各种重金属在里面,就这样的官盐,普通百姓都只能奢望。
青盐就不一样了,青盐洁白、细腻、跟白雪一样纯净,没有多余的杂质。在茶卡湖,一铁锹下去,捞上来的食盐直接食用就行。sxynkj.ċöm
这种精盐,一旦流入内地,势必会对之前的本土盐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青盐没有提炼成本,除去运输成本,价格一下子就打下来了。
朝廷会为此大赚特赚,那些之前盐业的既得利益者就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国库的收入就会大增,崇祯皇帝见了朱慈烺的奏疏,怎能不高兴。
这种事,换成谁都不可能办的这么利索。除了朱慈烺,他可是崇祯皇帝的亲儿子,大明王朝的太子爷。即便是违规也是为了朝廷,即便是贪污,也是为了大明。
整个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太子爷贪污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朝廷着想。
崇祯已经隐隐猜出了了,这个逆子八成在查抄范永斗的时候,捞了不少的好处。不然,他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派兵进驻茶卡盐湖。甚至于朝廷自己都难以办到的事,他朱慈烺悄无声息的就把东宫卫调到西宁卫去了。
这背后,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充足的粮饷供应,他朱慈烺怎么可能做到。那这些粮饷哪里来的,总不可能是朱慈烺凭空变出来的吧。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查抄范永斗府的时候,私自克扣隐瞒不报。
崇祯皇帝是想怒火万丈的,可看着朱慈烺关于盐引的奏疏,他想暴怒也恼怒不起来。他知道茶卡盐湖盐道的开通,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意味着什么。
东宫卫被调拨到了西宁卫,负责茶卡盐湖的贩盐工作。由宋献策带领,有他在朱慈烺放心。
而他的身边,只剩下虎贲军这一支卫队了。这支游离于大明体制之外,战斗力却无比强悍的虎贲军。
豆花儿走出京城二百多里的时候,身上的盘缠就用光了。原本,她的身上就没有多少钱。此时的她蓬头垢面,拄着一个木棍,和叫花子的唯一区别,就是手里少一个破碗。
其实,她比叫花子还要惨。豆花儿,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逆子更新,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明国本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