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汉考克家族这种可以提供军队后勤、和英国王室贵族都有联络的家族,居然去搞走私,似乎有些离谱。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搞走私这种事,一般都是和提供军队后勤的商人集团高度重合。
走私嘛,不丢人,尤其在波士顿等地,走私就是个“被社会所认可且尊敬的职业”。
在当地的道德、评价层面上,就和福建一些村子,新平台一出集体撸高炮;或者和广东某村子,孩子放学后在家扒感冒胶囊差不多。当地人都觉得,干这个就很正常的职业,谁挣得多还得赞一句有本事。
托马斯·汉考克带着约翰·汉考克来这边和大顺接洽,讨论买卖细节,也是在做把家业交到下一代的准备。
老汉考克无儿无女,就这么一个亲侄儿,家里几十万两白银、诸多奴隶的家业,总得有个人继承。
这时候北美也没啥太严重的反英情绪,33年糖税法就是个吊毛。
没这税法之前也得行贿,加了这个税法还是本地法官本地陪审团等于没有,经济上的反英情绪在商人这也基本不存在。
而大顺这边,从刘钰开始祸祸高丽参的时候,就明显倾向于四国瓜分北美。
法国,不能走。
只要法国不走,北美自己分出去的倾向,就会急剧降低。
英国赶走了法国、迁徙了法语人群、又花钱镇压了印第安人大起义,北美独立的倾向自然暴增。
其实这个道理,63年皮特下台之后,英国政府这边也回过味来了,所以才有了1763年的边界法案。
因为英国人发现,法国人被赶走了、庞蒂亚克印第安人起义被镇压了,如果伴随着土地投机商不断西进把剩余的印第安人都杀光,那北美的分离倾向就会更加严重。
没有敌人了,北美的土地又这么肥沃,北美为什么还需要承担英国的税收、驻军、和统治?
故而才有了63年的边界法令,除了安抚和印第安人的紧张关系外——印第安人真的很紧张,庞蒂亚克酋长就发现了,在这群新教徒、清教徒的统治下,和法国人在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啊,法国人最多坑他们点货、或者老想着让他们改信,这帮清教徒是要他们死啊——剩余的原因就是需要制造一个敌人,确保母国对北美的控制,以及北美需要母国保护。
当然,法国在此时的欧洲外号“小中国”,也真不是胡乱叫的。
法国人拉拢印第安人的方法……是他妈的赏赐一些兵器布匹丝绸衣服火枪等给酋长,而酋长依靠这些“封贡”来加强对部落的统治和分给部落众,部落再反过来名义接受法国的统治。
大顺这边的人确实对这一套挺熟悉的,也很明白法国人下一步准备干啥,这么羁縻百十年,改土归流呗。
英法之间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也是促成了后续起义的重要原因。英国人回过味来之后,就很快清醒过来。
故而在大顺内部一群人是这种态度的背景下,实际上距离英国清醒过来“法国和印第安人存在,是北美向心母国的重要因素”,也就不远了。
同样的,大顺和北美的贸易,肯定是要以一种看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搞。www.sxynkj.ċöm
仅以茶叶为例,这里面其实大顺真正要搞的,是东印度公司。
茶叶走私贩子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是由东印度公司引起的。
历史上引起的原因,就是七年战争英国借了一裤衩子的国债,以及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激进政策,和在孟加拉过于不做人……还有就是七年战争期间,荷兰中立、丹麦中立,历史上那段时间在广东买茶叶买的那个开心啊,以至于完成了北美的走私茶替代,以至于东印度公司资金链断裂。
为了救东印度公司,降低茶税。
但是,根本问题还是没解决:东印度公司依旧是按照法律授权,唯一可以进行好望角以东贸易的英国公司。
现在,既然东印度公司必死。
那么,实际上,如果按照大顺这边一群人的想法,把荷兰搞成欧洲的买办中心。算起来,吃亏的只有东印度公司。
荷兰人一部分是参与贸易运货的,他们有股。
另一部分,是往北美运货的,这个也没影响,该赚运货的钱赚运货的钱。
英国政府这边降低税率,把茶税降低到原来的10%,实际上收到手里的钱也没变化,因为走私茶占据了北美至少86%的份额,倒推一下降到原本税率的10%,理论上征税总数相同。
北美卖走私茶的,也是赚钱,也就是之前算走私、现在去荷兰拿货合法不算走私。
所以按照大顺这边的方案,吃亏的只有一个已经确定必死的东印度公司,以及公司大大小小的股东,赔个底掉。
当然金融动荡是不可避免的,东印度公司还欠了一两亿的债呢,波及面肯定不小。
故而,大顺这边才需要让荷兰掮客,寻找一下北美商人这边有头有脸的人物。
尤其若是能介绍一下宾夕法尼亚共济会圈子的人,那就最好了。
共济会没那么神,但是作为一个精英圈子,人脉还是很广的。
找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牵头拉线,把北美这边卖茶叶的、尤其是有头有脸还卖走私茶叶的大商人们,聚一下。sxynkj.ċöm
荷兰那边狗贼一般,知道自己的中介身份,所谓对客户身份素来保密,尤其是不能告诉大顺,以防大顺这个生产商绕开中介,直接和客户沟通。
可能,干中介的,都有这习惯。
故而大顺这边只是能确定,荷兰这边的走私组织,在北美卖茶圈子里有不少大客户,但大客户是谁,荷兰那边也不说。大顺这边也只能自己找人、给一大笔钱,让荷兰这边干中介打工的的拉拉线,直接找北美的大商人。
再由北美的大商人,联络一下圈内人士。
把北美有头有脸的大商人,都叫过来,大顺这边也派人过去,大家坐下来谈谈,开个会。
去费城、波士顿,或者巴哈马、哈瓦那啥的一起坐下来开个会,这都行,地方他们随便定。
就现在来看,大顺这边的船和人,在北美就和在南洋差毬不多,看到的军舰不是自己的就是盟友的。
也不一定非得是卖茶叶的,卖棉布的、卖瓷器的、卖奢侈品的,都可以参加。
人多好办事。
人多力量大。
动静也大。盖住其余的反对声音。
单纯从卖茶叶或者卖棉布的角度,不谈反动还是进步,大顺这边纯粹商业上来看,倒是不介意北美这边有人吃独食。
但吃独食的前提,是你得有那个能力。
谁眼红,就干死谁;谁写文章批判,就叫他身败名裂;谁想入场没机会就走私,抓起来直接剁头。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吃独食也没事,也能合作。
但关键就是,就算是汉考克这样的家族,也没这种吃独食的能力。东印度公司都做不到,这些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呢,就得靠人多力量大。
十三个州的大走私贩子们,大家来喝喝茶、坐一坐,搞一个共同声明、共同意见。
比如说,一起宣扬下茶叶的好处,干死咖啡商人。
比如说,一起宣扬下棉布的好处,干死搓羊毛的。
在战争结束后的北美贸易问题上,和大顺这边保持一致,一起压制北美的舆论,引导舆论,促使英国达成一系列的贸易条件。
这些大商人集结在一起,就可以完全抵消北美那些反对的声音了。
而像富兰克林这种在历史上被扣过“美奸”、“亲英”之类帽子的人,从他的认知来讲,他本身就是倾向于降低关税、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去北美卖茶叶的。
当东印度公司死了,富兰克林这种理智派,也并不会反对这件实际上对北美的确有好处的事。
富兰克林头顶上的帽子,是被扣上去的。但实际上他这个“美奸”、“亲英”的帽子,并不是不能摘的。这个帽子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富兰克林类似于保持一个共同体的妥协态度,并不是说全盘认为英国一切都对、英王神明神武,而是一种有底线、有目标、有纲领的妥协。
他这种理智亲英派,人数也并不少。
只要这群理智亲英派,和这些历史上因为经济因素而选择反英的商人们,在贸易问题上达成一致,就可以在北美的舆论场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总之,因为经济因素而走向反叛或者革命之路,也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走向妥协。
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比如担心十三州被德国“乡巴佬“占据的富兰克林等——的这批人,也会因为朴素的血缘的民族情感,倾向于在贸易政策上的改变换取政治上的统一。
而这个前置的“别吃独食,让更多有影响力的商人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倒是真不需要去刻意完成。
在托马斯·汉考克看完了大顺商船里的货物、询问了价格、品尝或者试喝了样品之后,就明白过来。
这个贸易,他自己,吃不下,额度太大了。必须得找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商量着吃。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刘钰田平更新,第一三八章 人多声音才大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