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趣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杀 > 第七十六章 棉甲时代
  过了几天,宋宝来的平炉顺利的出了第一批钢,大喜过望的李平立即琢磨起用这些钢材优先做点什么。

  前些日子山谷中的遇袭战,让他对弓箭有了第一次直观上的认识,弓箭重要的打击效果和士兵们对弓箭的恐惧让他首先想到了防御问题。

  如果人人都有出色的盔甲,那伤亡将会减小很多,也会大大增强部队的战斗勇气。

  可造什么甲呢?

  欧洲的那些光亮的一张板式盔甲立即就进入到了李平的脑海之中,让他禁不住嫌弃起自己部队装备的那些看上去防御很弱的布甲、皮甲和棉甲。

  有了想法,自然就要去干,结果他在宋宝来那里却先意外的碰了钉子。

  宋宝来不懂军事史,也没研究过欧洲盔甲,但他了解冶金史,他了解功本与成效问题。他对欧洲盔甲在历史上强于中国根本就是嗤之以鼻,他认为人人都穿上沉重的铁甲根本就是浪费。

  从宋宝来那里,李平第一次得知古代欧洲的冶金技术竟远远落后于中国,尤其是炼钢的技术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可以说现代社会的钢铁技术是与中国古代的炒钢技术一脉相承的,而跟欧洲的冶铁脉络没什么关系。

  据宋宝来说,1845年美国的企业家凯利从中国请了4位冶金专家到肯塔基城传授中国炼钢技术,1852年此技术扩散到了英国,使钢铁大王贝塞麦于1856年在转炉中直接由生铁脱碳成钢,对欧洲大批生产钢材起了促进作用。

  19世纪中期,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合作发明的平炉炼钢法,也就是宋宝来现在所用平炉的原型,也是以中国早期设备和原理为基础的。可以说,由中国传入的炼制生铁和由生铁炼钢的技术,是欧洲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

  因为专注于炼钢,因为是中国人,宋宝来对这段历史几乎是门清。

  材料就有差距,宋宝来也因此对欧洲盔甲技术领先中国这事根本就不相信,至于李平叨咕的那些什么板甲和胸甲之类的,宋宝来更是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些甲不可能做得很厚,又不是坦克,又没发动机,太厚了人穿在身上不说压死也走不动了。以他对金属的了解,薄薄的金属甲在火器面前就是多余的累赘。

  他的猜想是,欧洲人玩出这些东西,可能不是因为他们的冶金技术好,而恰恰是冶金技术太差了,导致攻击性兵器的硬度和持久都不行,这才出现了李平所说的板甲之类的东西。

  而且宋宝来好像隐约记得曾经看过的资料就说过,西方到中世纪连渗碳技术都没推广起来,一直在大量使用的是质地较软和硬度比较低的熟铁。

  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攻击武器的尖部偏软,不用太强的防护就可以了。

  并且从维修上和使用舒适度上讲,中国的小片片甲也显然更具优势。

  虽然被打击了,但李平显然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他必须进行实物测试。他想起了大部分一直被扔在仓库里的铁甲、棉甲和布甲。

  因为大部分队伍还在新兵训练阶段,这些甲也就大多一直没派上用场,最主要是没有引起李平的重视。

  在护卫左夫人的那场战斗中,他们装备的皮甲和棉甲发挥的作用有限,让李平对配发的装备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所以在使用上也就非常不积极。

  虽然还差一种主力甲,布面甲,就是那种外层是布或棉,铁片在内层的一种甲,这种甲多以将领和精锐骑兵装备为主。不过,李平倒可以用布衣和铁甲放在一起来模拟。

  但测试还没开始,对测试装备的仔细检查就让李平再次收到了意外。

  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因为李平当初的主要心思都在攻击兵器上,李平对所拥有的各类甲根本没认真一一查看过,更谈不上熟悉与了解。

  当真的去细细了解时,李平却发现他想当然的东西太多了。

  皮甲就不说了,动物皮革,有厚有薄,经过油浸等处理,没什么特别的。防轻微的刀划还凑合,面对利刃和重砍就不行了,对刺穿的防御效果就更差了。

  布甲就开始有点令他意外了。

  李平以前没见过布甲,他对布甲的误解也比较深,以为是没钱充数的样子货,护卫左夫人时见马把总的步兵穿布甲甚至还有点奇怪。左梦庚给了他30身短罩布甲更让他有些不以为然。

  但真的深入去了解时,才发现认识上的巨大偏差。

  他的这批布甲是由约40层麻布叠压缝制而成的,穿上去有点像个棉背心,据说成本比棉甲还高(明代棉花已大量种植,棉花比麻布要便宜)。对刀箭的防御效果竟然大大超过了皮甲,也不比棉甲差。

  也难怪当初那马把总一脸瞧不上李平,穿的还不如人家的步兵。

  布甲有意外,棉甲自然就更意外了。

  因为在他们最先装备的那批棉甲,李平是认真看过的,毕竟好奇,没见过。

  那批棉甲说是甲,不如说就是简单压实压紧了的棉袄,防御力低的惊人,李平当时还奇怪这东西怎么会在清以后竟一统军队。原来,他的这批甲竟然是超级的假冒伪劣产品,真正的棉甲根本不那样。

  左梦庚夫人给他拨付的棉甲那才是真正的棉甲,虽然也不是特别好的,但却是能正经用的。www.sxynkj.ċöm

  这批真正的棉甲,只要细细一摸就知道真能当甲用,而且防御力应该还不错。就像那种老式布鞋的棉底子,厚厚的,又软又硬。

  在官兵中打听了打听,居然有不少老军伍还知道这种棉甲是怎么做,因为根本就没什么秘密可言,工序也很简单。

  简单的说,就是像坐棉袄一样把棉花压实后缝在两层土布中,然后用粗钱缝紧,缝得密一些,然后再用水浸透,平铺后压紧压实,使之不会再膨胀,最后晒干。这最基础的棉甲就成了。

  要想防御力高,更讲究一些,可以多来几层叠加;条件更好一些则可以在两层之间或多层之间夹上皮革、纸片、甚至是铁片等杂七杂八的东西,然后再加上铜钉固定。当然,工序越多,成本也就越高。

  至于李平的那批假冒伪劣产品,只不过是把工序更简化了一些而已,不仅只一层,还压实和晒干的工作都没做好,这才软囔囔的,完全就是为了交差而对付的东西。

  并且这种质量的棉甲在明军中还非常普遍,大伙儿也早习惯了,大多当个御寒的衣物穿。而且因为蓬松,御寒效果反还相当不错,大概是类似于羽绒服的原理吧。

  当然,这也导致它在湿热的南方不受待见。

  “北军多棉甲、南军多布甲”正是当时明军的一大特色。

  左梦庚夫人送来的那批棉甲虽然也只有一层,但基本的工序都比较到位,这才看着像回事儿。

  而在这批棉甲中,有一件还十分特殊,因为其他的棉甲都是土黄色或红色或蓝色,只有它是黑色的。而且这件甲当初是挂在一间屋子里的,有单独的盔甲架子。

  这件黑色的棉甲,李平当初因没一一查看各个库房而没有看到。宋宝来统一接收时,已经眼花缭乱的他又把它和其它盔甲混在了一起。最后又划归胡忠山的后勤处管时,管理盔甲的士兵又以为李平知道这件棉甲,也就没有汇报。

  只一打量,李平就知道这件棉甲是属于质量上乘的,再细细去看,果然了不得。

  这件棉甲是多层的,而且棉花压紧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因为它的每一层都特别的坚实和坚硬;这一套甲在重要部位都夹有硬度很高的铁片,最外面的铜钉又密又粗,只凭手感就知这件棉甲的防御力是惊人的。

  不过测试时候,李平可没有一点爱惜不多的各类盔甲的意思,他也完全没担心破坏,他要的是数据,最真实的数据。

  那件短罩鱼鳞甲就不说了,真正的铁甲,甲片压甲片,对刀划基本免疫,甚至一般的弓箭射上去都直接被弹开,防御效果惊人,但也有点小重。

  古书里常有某某大将身中数十箭甚至已经成了刺猬仍活蹦乱跳,关键就在于他们身上穿的全套铁甲而没有受到致命伤。即使是那些插在甲上的箭矢其实也基本都只浅浅的穿透了一点点,要么是划破了点皮肤,要么就是被里面的衣物甚至内穿的皮甲之类的所挡而没有任何伤害。

  李平当初要是就有这件鱼鳞甲,估计也不会受那么重的伤了。

  而锁子甲(中国古代称环锁铠)虽是整套的,防御效果也很好,但它毕竟是超软型的,对钝击几乎没有防御力,必须要配合其他盔甲一起穿着。

  锁子甲?

  对,没错,中国古代有锁子甲,而且装备量还很大。

  锁子甲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于曹操逝世后上送魏文帝曹丕的《先帝赐臣铠表》。其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唐代,锁子甲更是被列为13种甲制之一。但这个时候它并没有被大量装备。

  西藏地区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成规模装备锁子甲的地区,以致于明代人在谈到锁子甲时,仍称之为“钢丝连环甲古西羌制”(《武备志》卷一O五《军资四》)。

  锁子甲大量装备中原地区主要是在元朝,明代虽然在服饰制度上恢复华夏正朔,但是在武备军戎方面多沿袭元代。洪武二十六年,一次造办“锁子头盔六千副”,说明环锁铠已经完全大量的装备军队。

  不过,鱼鳞甲和锁子甲虽好,但它们的缺点也确如宋宝来所说的非常明显,而且还不是工序复杂和造价昂贵的问题,更不是重量真的有点大的问题。

  它们对火器的防御果然很不好,鸟铳兵的中等距离开火就足以实现穿透。更糟糕的是,铅弹破甲进入人体的空腔效应和铅毒问题非常致命。

  棉甲在测试中的表现也因此脱颖而出,其防御力大大超出了李平的想像,展现出了较高的综合防御水平。当然那批假冒伪劣产品不能算。

  棉甲有效的将鸟铳的杀伤距离大大缩短,那件黑棉甚至甲可使鸟铳的有效杀伤距离缩短三分之二以上,十分惊人。

  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箭头和长矛越锋利,棉甲的防御性越差。也就说,棉甲对尖锐型兵器的防御效果并不好,但倒也在接受的范围之内。

  对后世软式防弹衣原理有些了解的李平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因为它们太相似了,基本上利用的都是韧性来吸收动能,而不是像铁甲那样靠硬度来弹开动能。

  等所有的测试全部完成,李平苦笑不已。

  有些事真不能自以为是,他终于明白了棉甲在明末开始流行并在清朝彻底终结铁甲的原因。

  棉甲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火器的大发展应该是主因。

  之所以说棉甲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因为棉甲本身是兴起于元朝,并在棉花全面普及的明代开始发展起来,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技术还在不断成熟和改进。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棉甲的成本显然也比一身铁更低。

  历史的优胜劣汰真的不是说着玩的,尤其是战争这种你死我活的事。技术的倒退在战争中根本就不可能发生,那只能是承平日久、马放南山时的偶然。

  结合宋宝来给他普及的概略冶金知识,李平也好像明白了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在中国汉族军队中一直没发展壮大起来的原因。

  马应该不是主因,攻击技术太发达才最有可能。尤其是中国驽的技术太发达了,种类也太多了。

  甭管你身上有多少铁,一支硬矛、一支强驽就有可能把你终结,从成本效益上讲忒不划算了。当然,明代因火器的全面兴起,强驽的作用实际上被大部分替代了。

  如果没有火器,经过塑形和弧度处理的板甲和胸甲倒还可以有所作为,但明末的火器化将会是李平未来不得不重点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从几次物资配发中就可看出一二。

  而且,李平也想起了欧洲的胸甲消亡好像就是来自于火器威胁巨增的十九世纪初,而那时的欧洲火器技术也并不比明末先进太多。

  一切从实际出发,尤其是考虑到成本,李平目前的选择也只能是棉甲。

  既然定下了棉甲的发展方向,棉花就成了重点。

  不过好在朱元璋同志干了件好事,正是他强硬的在全国普及了棉花的种植,而棉花又不会像粮食那样吃到肚子里就变没了。所以虽然是战乱,但棉花的获取却还不是特别费劲。

  而要重点对准棉花,李平却又意识到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抓紧办了。

  因为棉花,李平想到了最要命的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小冰河期。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杀更新,第七十六章 棉甲时代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