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趣文学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
  数百年的东西方贸易,数以亿计的金银流入了印度,这是杜普莱克斯的收税利润构想的基础,也是大顺皇帝能够接受夺取印度设想的基础。

  数百年的东西方贸易,数以亿计的金银流入了印度,这是刘钰设想的卖工业品拓展市场的基础,也是刺激大顺工业资本快速发展的基础。

  都是赚钱,两边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相悖的。

  一个是工业思维。

  一个是商业思维。

  直接把钱收走。

  和先把商品生产出来,去那边换了钱,再运回去。

  看似好像后者是脱裤子放屁。

  但这个举动的脱裤子,非常有意义,这关系到大顺能让多少人口参与工业化。

  否则,不脱裤子一步到位,和大顺盐改之前的那些盐商,没有任何区别,对大顺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这里面最难的地方,就是摧毁印度的传统小农经济,单纯靠收税是无法摧毁的。

  如何把印度拉入大顺的经济体系,其实是有办法的。

  而这个办法本身,又和大顺对印度的征服与侵略息息相关。

  或者说,与大顺明明对印度垂涎三尺,优势极大,却直到现在还没有动手这件事,息息相关。

  大顺渴望印度。

  但却撑着强大的战略定力,一直在等刘钰说的欧洲的下一场战争。

  皇帝只是一种类似于路径依赖的信任。

  实际上,为什么非要等,就源于到底该如何把印度拉入大顺的经济体系这件事。

  刘钰在松苏的改革,尝试了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即在保持“男耕女织”这个脆弱框架的前提下,以铁轮织布机这种小型技术进步的机器下乡的方式,采取包买制的资本主义萌芽。壹趣妏敩

  应该说,效果不错。

  即达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效果,把成千上万的百姓,拉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又在最低限度内,缓释了转型的危机。

  名义上还是小农经济。

  实则不是了。

  一来,主业成为了副业、而副业成为了主业。

  二来,每个参与织布的家庭,都和世界贸易、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息息相关。

  三来,自给自足实质上是被瓦解了的。

  织布的人,需要花钱买布。

  这和织布的人自己穿,剩下的再去卖,是有天壤之别的。

  这种方法,看似在破除危机,实则纯是觉得雷要提前炸了声儿太小,就是奔着毁天灭地、天翻地覆的大革命去的。

  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旦爆发,每一个看似还在小农经济中的人,都会被拉进去。

  如果不这么办,松苏如果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则影响面很小。

  然而这么办了,就把大量的百姓绑在了其中,使得到时候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与每个人的利息都息息相关。

  所以,这不是解决了大顺的危机。

  只是把危机延后,并且烈性更大。

  这种思路,其实也是可以用在印度的。

  而用在印度,就需要大顺必须要等欧洲干起来之后才下场,以控制欧洲市场。

  仍旧以棉纺织业为例。

  印度种棉花。

  印度纺纱。

  印度的纱,进口到松江。

  松苏织布,甚至把织布的范围,沿着长江、运河网铺开。

  棉布卖出去。

  尤其是等着一战打完之后,因为物价革命而大为有利可图的欧洲。

  白银回流至松江,再发给大顺的织布工、印度的纺纱人、或者棉花种植投资。

  即,通过以地域为分界的强制分工,强行加强大顺和印度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欧洲的市场,催化印度向专业纺纱转型。

  这是《管子》轻重术里的强制分工的变种。

  谷哗</span>也算是后世自由经济里的那种所谓的高低端分工、产业转移的变种。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印度大量的百姓,放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而是从原来的男耕女织,变为男耕女纺,大顺通过对纱线的收购,让他们拥有购买棉布的制成品的动机和财力。

  在欧洲卖的棉布越多。

  就有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

  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就能在印度卖出去更多的棉布。

  而这,也就是印度觉醒、危机传导的前置条件。sxynkj.ċöm

  纺纱……在效率上,是最容易被机械纺纱厂替代的。

  刘钰说的走锭精纺机难搞,是事实。

  但一旦搞出来,效率瞬间让手工纺纱业崩溃,也是事实。

  织布机搞起来相对容易。

  但效率上,历史已经证明,机械织布想要取代大顺的手工布,尤其是铁轮织机普及之后的手工布,得到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准。

  所以,这种方式,应该是对大顺转型危害最小的方式,也是对大顺工业化之后一旦爆发危机影响最大的方式。

  即:印度的大量棉纱,先把大顺手工纺纱的那些人挤死,这些人数量不多。

  而且,大量的家庭妇女,很容易转型,从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转型为购买棉纱,自己织布。

  当然,这需要资本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继续扩大铁轮织布机下乡的范围,要沿着运河网、长江等,全面铺开。

  等到大顺自己纺纱的人都死了,或者转型为专业织布后。

  大顺的下一步工业化,就是对大顺影响最小的方式。

  也就是,纺纱机械化。

  即,把印度的棉花运走,在松苏地区的工厂加工成棉纱。

  这对大顺的家庭,有影响吗?

  实际上,是没有影响的。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依靠印度的棉布,消灭了大顺的纺纱活动。

  剩下的,都是织布的。

  印度手工纱,换成松苏机械纱,对大顺的千千万万织布的她们而言,影响为零。

  当然,只是看似影响为零,实则致命的影响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大顺快速发展的棉布产业,在一战胜利后,会直接摧毁欧洲的棉纺织业。

  欧洲必定走向全面保守,各国也会滋生强大的自强情绪,科尔贝尔主义会风靡欧洲。

  统一内部市场,提升关税,发展自主产业,对外抗击倾销。

  全面保守化加全面科尔贝尔主义盛行的欧洲,必然还是要干一仗的。

  这一切传导回大顺,就是市场萎缩。

  同时,大顺全面的纺纱机械化,的确不会给大顺带来直接的冲击,但必然会给印度带来崩溃的冲击。

  一个以生产棉纱为主要产业的畸形经济,大顺的第二步纺织工业化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不言而喻。

  甚至,此前因为大顺下南洋而发生在苏拉特的动乱,就是这种情况的预演。

  一旦爆发,就是印度的经济崩溃,民族起义,动荡,革命,饥荒,战乱。

  很简单,一个家庭,原本是靠纺纱生活的。

  日子过得还行,大顺的棉布卖的很好,所以他们也能跟着喝口汤。

  可当大顺的纺纱工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后——这是必然的,因为走锭精纺机的纺纱效率是手工纺的几十倍,手工纱绝对不会像手工布那么顽强,而且手工布为机械纱提供了极其广大的市场,资本必然投资——这些原本还能维持生活的印度家庭,会发现他们无法生存。

  只要他们不肯当安安饿殍。

  只要他们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那么这场危机就会导致印度的混乱,也就是大顺工业品市场的迅速萎缩,大顺松苏地区立刻就会出现极端的生产相对过剩。

  这时候,刘钰给大顺埋下的这颗惊天的雷,才会见效——也就是那些使用铁轮织布机、假装自己还是男耕女织、实则已经完全被拉入资本主义市场的家庭——他们会立刻感受到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

  小农不想掺和工厂的事?

  对不起,你没有选择。你以为你是小农,可实际上当你接过那台铁轮织布机的那一刻,你就不是了。

  危机会直接传导到广阔的农村。

  而不只是工厂林立的松苏工业区。

  危机爆发之后,怎么解决,那就是后人的事了。

  三条路,天知道。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新顺1730更新,第八五七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