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趣文学 > 历史小说 > 《108国盗》 > 第55章 论脊梁2
  当然春秋诸子,特别孔子同志为了自己的学说能够被当权者采纳,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文子•自然》:“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二者的且不论到底是谁家的席子和烟灶了,按文子的意思就是,孔子同志因长年周游列国,家中的烟灶也没熏黑过;墨子同志也四处奔走,炕席都从没坐暖过。这两位老先生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可谓付出甚多。但就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来讲,孔子同志的学说是超前的,它只适合在国家统一后且遇上一个慧眼识珠的明君才能实践之,而且儒家思想在掌握权贵的知识界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只靠孔子和自己手下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实现不了的,那个时代是找不到一块他理想中的净土的!所以能使他“三月不知肉味”的不是忧国忧民、殚精竭虑的实际行动,而只能是一首悦耳的幻想之曲,使他得以暂时愉悦其中。而最让人痛心的是其百年之后学说即思想体系的分崩离析,这直接反映在继承人的分崩离析上,如《韩非子》记载,自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儒学,有子思儒学,有颜氏儒学,有孟氏儒学,有漆雕氏儒学,有仲良氏儒学,有孙氏儒学,有乐正氏儒学;墨家分为三派,有相里氏墨学,有相夫氏墨学,有邓陵氏墨学。他们对孔、墨学说的取舍相互矛盾,各有不同,却都称是得了孔、墨的真传,孔、墨两人不能复活,叫谁来判断社会上这些学派的真假呢?因此一个好的思想主义必须有连续不断且不分崩离析的团队、主心骨才可以被接受与传承。从这点上讲红军长征之路是在找主心骨即民族脊梁之路,而能统一国人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民族之脊梁、圣人,你自身都不团结何谈知行合一、统一天下。

  对于孔子有志难舒的遗憾司马迁同志引董仲舒之评论至为恰当!《春秋》即是孔子同志把理想抱负融入文字世界罢了!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壮志难酬没办法孔子同志只能把借书来喻世了。

  有人说可能就会说,把孔子尊为“圣人”是“亚圣”孟子同志,可不是一般人瞎说的。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同志在其著述中是曾说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非也!此为断章取义!孟子原话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他说这句话时是有其外部环境的,是他不为齐国所用离开稷下学宫出走时,在事业上失意时,感怀古今有感而发的一句牢搔罢了,他盼着“一王者兴”统一当时分崩离析混乱不堪的中国,可他心里算了算,从文武兴周到他那都七百多年了可还没动静,可见他也不认可孔子为圣人,孟子因为怀才不遇进而才有“舍我其谁?”的无奈感叹而已。然而儒学后人却阿谀附会之,断定中国五百年就会出一个圣人!进而以孔圣人作为基点,按500年的时间段,向前向后找中国的圣人,说什么周公姬旦算一个,自周公以下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孔子以后五百年又出了个汉武帝、董仲舒等等,并把孟子同志封为“其间名世”的亚圣。

  鄙人认为这纯粹是后人对于孔孟个人的吹捧,孔子同志如果活着的话肯定不爱听这样的马屁!事实上孔子同志本人也是不承认的。在《论语》有一段对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大概意思是说,太宰(王家事务总管)问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孔夫子大概是位圣人吧?要不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吹捧自己的老师说,这是上天要让他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同志听到后立马否认了这一点。他说太宰知道个屁!自己是因为小时候地位低贱,要想以后谋生就只能多掌握些技艺,君子用心专一,学的东西是不会像我这样杂多的!孔子这话表明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圣人。

  其实子贡这话是虽然表达的是内心对孔子的尊敬,但无形中却是把孔子“神话”了。如《韩诗外传》中记录了子贡对老师孔子奉为神灵般的称赞:齐景公问子贡曰:“仲尼贤乎?”曰:“圣人也,岂直贤哉!”景公嘻然而笑曰:“其圣何如?”子贡曰:“不知也。”景公悖然作色曰:“始言圣人,今言不知,何也?”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持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亦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杷泰山,无损亦明矣。”景公曰:“善岂其然!善岂其然!”虽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作了高度评价,把孔子也尊为“至圣”,即“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显然是在汉大一统罢辍百家独尊儒术后,天下学子皆以儒学为第一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司马迁同志自然也跳出这个圈子,这就如信奉墨家的人把墨家的老大巨子尊为“圣人”如《庄子.天下篇》言:“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绝。”

  事实上在孔子本人的心目中最棒的圣人唯有帝尧。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译文为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制度多么光辉啊!”在《庄子内篇德充符》中也记录孔子把尧舜推崇为万物之首:“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是什么使孔子同志对帝尧如此顶礼膜拜呢?因为帝尧时代正是孔子所推崇、所梦想的大道实行的时代,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不仅仅是孔子怀才不用,墨子的博爱也同样生不逢时。这正是《吕氏春秋》所说:‘时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

  在孔子看来尧舜以后的中国无圣人,只有君子和小人。故《诗经》中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译文很具讽刺意味即‘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实际上对此孔子有很多论述,如《礼记.礼运》中孔子认为“大道既隐”即公有制被破坏后,即尧舜之后家天下的时代是没有圣人的,只有君子或小人之分,如被后人们捧为“圣人”的禹、汤、文、武、周公等这五帝王将相,在孔子看来只算作“君子”,并说在家天下的前提,他们再怎么使劲折腾也就是实现个“小康”社会,他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了。即《礼记.礼运》中孔子同志所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为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翻译过来就是,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破坏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求才使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的宝座,时兴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内城外城加上护城河,这被当作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根本法则,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sxynkj.ċöm

  孔子同志以其敏锐的历史视角,把其在世以前的中国历史界定为两个时代:“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时代,即我们可理解为“公有制时代”和“私有制时代”。正是在此前提下他才界定了“圣人”和“君子”的区分标准。孟子也认为唯有尧舜称得上圣人,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也说道: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正如荀悦《申鉴》中对这种分类的赞叹:思唐虞於上世,瞻仲尼於中古,乃知小道足羞也。

  法家的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道“孔子、墨子全都称道尧、舜,但他们的取舍又大不相同,却都自称得到了真正的尧舜之道。尧和舜不能复活,该叫谁来判定儒、墨两家的真假呢?显然当时儒家和墨家都是以得到尧舜思想真谛以自居的。把帝尧尊为圣中之圣的“至圣”是先秦诸多文人学者的普遍看法。帝尧被尊为“至圣”的主要原因,就是孔子所说“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即帝尧不但有崇高的政绩,而且有灿烂的政治制度!而能代表其制度灿烂的关键节点就是帝尧时代所实行的禅让制。禅让制的推行实现了礼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世界”,这即是孔子把帝尧尊为圣人的根本原因,孔子之前也帝尧才真是不折不扣的真圣人,故鄙人称之为中华民族之第一脊梁。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108国盗》更新,第55章 论脊梁2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