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枢大臣来说,不过是个插曲,早有预料。
但对百官来说,却是如临大敌,浑身发麻。
李承乾对此不为所动,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
“四:部署钢铁产业,提高钢铁产量,改善创新钢铁冶炼工艺,探究找寻钢铁的运用,初步建立基础工业体系。”
“钢铁事关大唐建设,国力的发展。在钢铁领域,朝廷要不遗余力的,从全方位提供支持。”
“要做到钢铁产量提升的同时,并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充分发挥钢铁的作用。”
“同时,建立对钢铁领域的人员培养体系。”
“这钢铁领域的投入,朝廷暂不设上限,每年视情况递增。”
“明年,钢铁产业,朝廷庙算不低于两千万贯。”
钢铁并不被多数人所知,哪怕是李世民他们,也是第一次认知到。
所以,对这一块,大家还处于懵懂的状态。
不清楚太子说的这一领域,到底有多重要。
但不懂的,暂时不问,问了下场可能很惨淡的。
毕竟有前车之鉴了。
这虽然是大方向的内容,但肯定有详细说明的指示。
否则,就这些,大家下去谁懂啊。
还谈什么支持。
可一年两千万贯的庙算,也太特么夸张了。
这绝对是一个注定要被无数人抢破头的领域啊。
李承乾没在意这些,钢铁产业必须要进行大力的扶持。
这事关太多方面了。
两千万贯是开始,不够还要增加的。
他不管百官的反应,继续道:“五:造船行业纳入朝廷重点扶持产业。”
“鼓励创新,鼓励设计,鼓励建造。”
“造船行业的兴盛与壮大,事关未来朝廷向海上探索发展的成就,是我大唐国运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强调,就太过重大了。
关乎大唐国运?
造船行业有这么重要吗?
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意识到,造船行业要迎来泼天红利了。
“朝廷设置专司,负责造船领域的支持与引领。”
“明年初步投入一千万贯的支持,主要用于造船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逐渐形成该领域的人才体系。”
“朝廷决议在上海,广州,莱州三地作为重点造船扶持地点。”
嗯?
百官敏锐的察觉到有问题。
广州与莱州还说得过去,但这个上海是什么地方。
有没有人知道的?
怎么就突然纳入重点扶持地点了。
但显然,他们的疑惑,暂时没有办法解惑。
李承乾再次道:
“六:为使得大唐创新探索,开辟新发现道路,将加大对创新探索领域的支持,提高创新探索领域人才的待遇,鼓励该领域的积极性。”
“朝廷决定,凡是有创新探索,发现新鲜事物,对大唐有功绩,造福天下的人才,将给予相应的人才待遇。”
“天工坊是大唐创新探索的中心点,历年来屡屡做出创新,新发现。”
“一直默默无闻,却对大唐做出巨大贡献,其功甚伟……。”
一说到这里,不少官员把目光看向了某人。
李淳风!
这本不该坐在太极殿的,却是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极为显眼。
天工坊,谁不知道那是太子一手给扶起来的。
一句其功甚伟,就把天工坊推到风口浪尖了。
李淳风眼观鼻,鼻观心,这不算什么,后面才是大头啊。
“为表彰天工坊的功绩,朝廷决议,正式升格天工坊为天工院,为正三品官署。”
“天工院一干人等,将论功行赏,彰显其地位身份。”
“为突出天工院某些领域的大才,由天工院设立荣誉名号。”
百官有点傻眼了。
听到太子的话,有点搞不懂了。
一个天工坊,眨眼睛,就在太子的嘴里,变成天工院,正三品官秩的。
李淳风这个道士,一步登天,完成华丽转身了?
不是太子,你要不要这么任人唯亲啊。
一个银行是正三品,如今一个小小的天工坊,你也要升格成为正三品。
正三品是不是要烂大街了?
心里是在吐槽,但也不打紧,再多一个也无妨不是。
但太子接下来,却丢的是一个重磅炸弹。
“天工院下,开设天工学院,招收学子,专司培养教育天工人才。”
“由朝廷拨款,工部与将作监督造。”
李承乾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百官们整得懵逼了。
啥?
没听错吧。
天工院要上天了。
不仅升格,还特么要开设学院?
疯了吧这是?
他们快速翻到天工院的内容,眼睛都要瞪出来,不少人嘴角狠狠抽搐。
天工院没什么,天工学院才是最骇人的。
意味着,天工院未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要知道,一个学院,就意味着一个门阀派系。
尼玛的,墨家是要崛起了不成?
他们有太多想要说的,但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还是那句话,这是经过中枢主要大臣,集体商议出来的规划。
人家都统一认知统一思想,他们还能反对?
反对有个屁用?
没看到陛下捻着胡须,目光如刀在大家伙身上扫过?
那主持大朝议的赵国公,很是兴奋的看着大家,就等着有人跳出来。
各部各司的主官,也是满脸严肃,虎视眈眈的。
算了算了,大佬们商定的大事,他们小胳膊小腿的怎么拗得过?
太极殿出奇的安静。
李世民很是欣慰,太子这一手好啊。
先把该说话的话,大家关起门来说完。
眼下说出来,谁敢反驳?
出来就是送人头的。
李淳风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有点如沐春风一般。
他开了十天的会,就是在太子主持,陛下御前,与诸公力争得来的。
这其中不仅有升格设院。
还有对天工坊那些大匠们的封赏。
侯爵都有五位,伯爵更是有十多个,子爵更是不少。
想到当初,力争完升格设院后,在封赏的问题上,太子都下场为他们辩驳支持。
他心里是一阵酸涩与感动。
最终的结局,虽然少了几位侯爵,但五位侯爵,对天工坊来说,绝对是振奋人心的。
这一切,天工坊的众人,却都还不知晓。
“七:为天下百姓免除病痛,降低看病吃药的负担,朝廷对医学医药领域重点关注。”
“济世馆由寿杏侯带领,在医学领域作出巨大的研究成果。”
“……”
“经由陛下御批,朝廷决议,正式升格济世馆为济世院,为正三品官署。”
“设立大唐医学院,招收学子,培养教导,完善医学人才体系。”www.sxynkj.ċöm
李承乾说完,殿内都没声音了。
大家都懒得有反应。
又是一个正三品,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只是有点唏嘘感慨,管不得这几个月,陛下与太子,还有诸公会这么忙碌,又是一点口风都不透露。
原来事情,真的太大了。
其他不问,就天工与济世两个,要设立学院就特么夸张了。
“八:建立健全科举取士制度。”
李承乾又是丢出一个重磅炸弹,“为确保人才的使用,有效公平的人才选取途径,大量优秀的人才储备,完善人才梯次的结构。”
“在未来五年里,朝廷将逐渐将科举作为主要的选才制度,凡是入仕为官之人,应经由科举考试后,优中选优,择优录取。”sxynkj.ċöm
科举取士制度。
他是憋了很久很久,总算是拿出来了。
之前的科举,李承乾是根本就没有过问的。
虽说科举是起源隋朝,唐朝也延续了这一项制度。
但却并不是主要的取士制度。
世家大族也根本不在意科举,他们都走的举荐,察举。
就是一些没有门路的,才去走科举入仕。
而且科举的时候,还不糊名字。
这不是开玩笑嘛,有什么公平公正的?
李承乾不干预科举,任由发展,是他一旦把科举列入主要取士的制度。
世家大族那特么才是要笑开花。
他们垄断优势,本来就摆在那里,把科举推出来,就是给人家向朝廷输送大量家臣的。
谁考的过他们?
那个时候,朝廷才真正的被世家大族给占据。
所以,李承乾搞的试点教育,就是在为科举铺路。
这次科举取士,能敲定下来。
完全是取决于李世民。
一个是他觉得科举取士对他有利。
二个是他的天子门生也要上来啊。
三个是他灭掉半岛三国,威望无双。
在这样的有利因素下,李承乾才适时推出他的规划。
换了其他任何一个时间节点。
别说科举取士制度。
就特么天工与济世,设院校?还是想想能不能升格吧。
单是这次与中枢大臣的拉扯,李承乾都扛了极大的压力。
还要借用李世民的威望,李世民还得站在他这边。
否则。
一切免谈。
科举取士要成为主要的选才制度。
很多人都失态了。
他们多少人是靠举荐上位的。
自己的后辈,还有门生,以后还怎么举荐?
有的人突然惊恐发现。
太子说的第一点,与这科举取士遥相呼应。
他们这些官员是上岸了。
可一旦落马,那一切不就完蛋了嘛?
还怎么东山再起?
不拼家世,拼头脑?
武无第二,文无第一,谁敢保证自己文采能力更强?
麻了。
彻底的麻了。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父慈子孝请你吃大面更新,第二百五十五章:百官人麻了,又是升格设院,又是科举取士的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