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赋能:深度社交才有力
赋能是一门艺术
一位贤明的父亲和他七岁的儿子在整理后花园时,遇到了一块埋在土里的大石头。父亲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要孩子自己将大石头移开。
孩子推了半天,石头毫无反应。他就聪明地在旁边挖了个洞,找来一根木头插进洞中,把另一块小石头垫在底下,使劲往上撬,但大石头仍纹丝不动。显而易见,以他的力气是不足以搬动大石头的。
孩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但仍冷冷地说:“你要尽全力。”
这一次,孩子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憋得通红,到后来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木头上了,石头却仍没有挪动。孩子大喘着气,颓然坐下。
父亲走到他身边,和蔼地问道:“你确定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当然用尽了。
这时,父亲温柔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用尽全力。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是那个单纯的孩子。实际上,有的人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兴奋感和不畏惧的气质。这并非来源于自信,在当下这个高密度合作的时代,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意味着依赖他人,也不是可耻的事。完美的互援与合作永远不能被忽视,当你懂得合作之后,你的自信也会增加。
我有一个朋友,专门负责对大客户的销售工作。每当她出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有感觉有80%的可能性会成功。很多人怀疑她有什么背景,但是无论大家怎么猜测,她清者自清,完全靠实力拿下大单。慢慢地,她的威信和影响力建立了起来。久而久之,大家都佩服她有能力。
那么,她的实力完全是靠自己来打造的吗?在我看来并不是,我分析了她“实力”的构成部分,这其中包含着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第一,赢得他人的信任。
她靠着真心做事的态度,能够堂堂正正地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所谓“大客户”,什么样的示好他们没见过?但是我这位朋友的做法却与众不同。
有一次,她去客户的公司聊合作。当她聊到她所在公司的另外一件不相干的产品时,客户有一点儿感兴趣的表情。我的这位朋友说:“我到时候送给您,您来看一下我们这套产品的实际效果。”客户笑着点了点头。
后来,她和客户聊合作,并没有再提这件事。客户也知道,人与人之间说的“到时候”,根本不知道“到哪个时候”。
开完会不到半小时,我的这位朋友又回到了客户的公司。原来,她开完会直接开车回公司,在办公室找到她谈到的产品,然后开着车就回来了。当她手里拿着那套漂亮的印刷品给客户展示的时候,这个客户说“从来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当时,她所展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大客户。
第二,搜集零散信息。
很多时候,她能够最后靠产品和实力拿下订单。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她所用的设计师厉害。但是,她的设计师从她这里离职后“泯然众人矣”。而她依然还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产品,因为她知道,自己闷着头做产品,即使做成千上万套方案也都未必能拿下订单,真正打动客户的方案,一定是能映照客户内心需求的产品。
有一次,她帮一个客户设计一款产品。当时,其他人依照常规判断,根据客户的产品特点和属性,准确做一款女性化的设计,只有她没有做常规的设计,而是以一个大气磅礴的设计作品征服了客户。这是因为她明白,所谓的大客户,并不是一个人做决定,大客户身边是有一个团队的。不能只投其所好,而是要了解大家的需求,大家想要提升的产品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她的成功也并非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耐心、勤奋、诚恳地拜访了大客户身边的所有人,听了大家的想法之后,才得到的一个方向。
第三,高人指导方案。
她每一次结束一个大项目后,并不会“人走茶凉”,比如有一位很有思想的前辈,她称之为“徐阿姨”。她与徐阿姨在一个项目合作中认识,此后她一直和徐阿姨保持着非常好的联系。她一直关心并定期探望徐阿姨,经常与徐阿姨聊聊生活和工作。
这种不带功利性的交往,完全是因为她对徐阿姨的尊敬,可是不功利不等于不能带来现实的益处。在一次项目的比拼中,人生经验丰富的徐阿姨给了她重要的启发,让她有了超越一般人的见地和思想。
当她靠产品竞标成功之后,她还特意与徐阿姨分享了自己的成功,这更加激发了徐阿姨对她的关照之情。后来,徐阿姨至少给她介绍了两个重点合作的大客户。
所以,当我们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力量时,就能够发现他人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神奇的力量。只有把别人真正放在心里,精进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时,你自己的能力才会在无形中被放大。
把别人变成感恩的人
有读者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自己悉心经营与他人的关系,仗义疏财,也舍得为别人付出,可是,为什么总是遇到一些不知道感恩的人?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也没有时常联系他?他发现,他帮助过的大部分人都默默远去,消失在人海……
我懂他的心情,不过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讲一段我自己的经历吧。
大学期间,我在物质上曾帮助过几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大家忙于生活而慢慢失去了联系。我能够理解的是: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生活课题,大家真的很忙;另一方面,这几个同学如此辛苦,好不容易一步步成为白领,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也许他们不想过多地与我联系,是因为有可能我的存在,提醒了他们曾经有过一段比较艰苦的大学时光。
无论怎样,各奔前程而已。大家大概有四年的时间完全失去了联系。
后来,我的事业有了起色。慢慢地,我在同学当中,因为做事靠谱、待人不错,有了一定的口碑。
这几个同学一起联系了我。他们都很真诚,说必须聚在一起吃饭。
见面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感慨。随后,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大学时期对他们的帮助,提到了自己当时的窘迫,提到了同学之间那种纯粹的帮助与交情。
经历的事情越多,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可能就会变得越温和。我不觉得老同学们对我说的话不真诚,我相信他们的感谢是在内心里一直都有的。
当然,以前他们把这种感谢放在心里,现在是什么让他们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感谢拿出来“晾晒”一下呢?
我心里越来越清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当感激都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法时,你总要靠一些什么来让人想要接近你。
如果一个人够强,哪怕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事情去帮助别人,都有可能经常收到一封感谢信,感谢他精神上对自己的帮助,那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帮助。
所以说,当发现别人对你缺少感恩的心时,你要看一下自己当下是否在走上坡路。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往上走,走到某一个点的时候,总能够与一些人重逢。
反之,如果自己发展得不是特别好,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都慢慢地和你走远了。不是别人不知道感激,而是生活真的很现实,每个人都要在现实的社会中趋利避害。这并不庸俗,我们也不应该去强迫别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我们自身越努力、价值越大,别人就会越珍惜我们的付出,因为怪这个世界太冷漠是无济于事的,不如让我们更努力!
当然,对我们自己来说,遇到别人忘记了我们对他的好时,也没必要耿耿于怀,因为有时候我们感觉对别人的帮助很大,可在对方看来,它有可能很大,也有可能很小。
有个不算太熟悉的朋友的侄子来北京,这个小男孩找到了我。虽然我和这个朋友不太熟,但我还是尽可能地帮助他的侄子安排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例如,帮他安排住处——让他暂住在我另一个朋友的房子里。
他找到工作之后就马上搬出去了。有一天,我到借房子给他住的朋友家做客,聊起这个小男孩,我们俩都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信息。他也许刚来北京,还不懂得能有人提供自己的房子给他借住,是帮了他一个不小的忙。
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孩子有了新工作和新住所,报个平安给我们是周到的做法,但后来,我们也就释然了。也许只有帮助过他的人知道,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够给一个刚来这里的人安排一个非常好的住宿环境,是帮了他多大的忙,可对小男孩来说,这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找不到房子的苦,所以他也没有多珍惜。况且,即便我不来安排,他多花些钱住宾馆,也不会无容身之处。他未必一定要对我们有多感激。
这是正常的,有可能是我们把自己做的一些事放大了。这样反而容易误会别人。无论怎么样,我们对一个人的好,是出于自己当时的意愿。自己愿意去帮助他,很自然地做出来之后,要学会忘记。
忘记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利己。当我们对一个人有所期待时,情绪就被对方所绑架。而当对方没有给出你所期待的回报的时候,你的内心就容易产生一些后悔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帮他,后悔自己当时不明白对方是个怎样的人。这些后悔的心情,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大的,它会消磨掉一个人的自信,以及一个人做决定时的坚定。
老实是一种聚合力
有一次,一个人想问我问题,绕来绕去,我听出来他的意思是想问:如何才能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得一个机会?
我当众没有给他台阶下,而是直接告诉他:“看来你对厚黑学领会得很深,那你就保留自己的观点吧,实在没必要在这样的场合分享出来。”
我分享了很多人际交往的观点,但是都有一个核心的原则:我们与所有人之间要建立的联系,都是要放大和展示自己的亮点,来建立真实的联结,而不是把原有的自己抹杀,靠虚假和欺骗的手段赚取信任。
我在《高情商聊天术》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聊天方法,叫作建立自然联结,并且写了很多例子,就是讲在聊天中怎样建立自然联结的。比如,即便我们在存在着“强烈功利心”的情况下要联系别人,也要给对方一个理由。
老陈需要联系老张,帮自己的一个朋友打听能否进老张的公司工作。老张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所以老陈一打电话,老张就很直接地问道:“什么事,你就放心直说吧!”
老陈听完就直说了,说完之后,老张答应老陈可以安排。但是,他的安排是把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给老陈,让老陈自己联系。后来,老陈的这个朋友是按照正常的公司制度去面试的。结果没有通过面试,此事不了了之。老陈再打电话给老张的时候,老张就巧妙地把这件事情推开了。
老张在电话中提醒老陈“有事直说”,这种态度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老张经常接到别人“求办事”的电话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老张因为自己的生意做得好,所以他对自己的“能量”是敏感的,他知道别人来找自己可能存在目的性。
老陈的失误是真的“直说”了,他最应该做的,是先打消老张的防备心。怎么说才能和老张建立自然联结,让老张不那么敏感呢?
老陈可以说:“没什么事,就是昨天看到我们前年一起去旅游的老照片了,觉得那会儿的我们真是精力充沛。所以,你看下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一起去故地重游?”
对于这样的电话,老张是没有什么抵触心理的,因为老陈把突然打电话的行为合理化了。老张在内心是可以自我解释的:对方不是利用我,而是因为感情的联系来找我。
当与对方自然联结之后,老陈才有让老张满足自己需求的机会。
以上方式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让自己的聊天加入一定的弹性,从而不会直接引起对方的反感,本质并不是给对方“下套”。
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人和我聊天的时候说:“张老师,您的书写得太好了。”我会感受到其中的善意,也会礼貌地回应。可是,如果他是用我所倡导的“建立自然联结”的聊天方式,他可能会说:“张老师,我昨天去图书城看到您的书了,摆放的位置很好,当时就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看您的书。”我可能就不会只说声“谢谢”,而是与对方展开更多的话题了。
总之,再多的技巧,本质还是要诚恳、老实地与别人交流。没有老实,寸步难行。我们分享的是,老实人如何灵活地做事和表达自己的老实,以此来与别人建立联系,而不是去表达你内心本来没有的东西。
如果现实世界正在飞速变化,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模式就必然要发生一些转变。比如,以前一个老实人在一个单位一待就是一辈子。慢慢地,周围的人都能够了解、信任与支持他。现在,三五年也许就会颠覆一个行业,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了解一个人,所以老实人必然要增加一些灵活性。当然,本质的确不应该改变。
20年前,人们认为跑业务的人都是油腔滑调、能言善辩的人。但我参加了一个销售行业的活动之后惊讶地发现,前10名的销售员中有3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口吃,而这似乎并没有妨碍他们事业的发展。当时我就明白了,轻微的口吃让一个老实人显得更加实在、可靠,不会巧舌如簧的人往往更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公司发展也是如此。公司找了一家供应商,这家供应商的特点是产品的价格昂贵,一把普通的办公椅的价格比其他供应商提出的价格高出了许多。负责人找供应商谈了好几次,对方的态度总是非常温和、诚恳,但是在价格上没有做出大的让步,他们固执、诚恳地坚持自己的产品“一分价钱一分货”。负责人感觉他们“轴”,不懂变通,但还是接受了他们的价格,与他们合作了。
后来,公司又有需要,有新的供应商表示想要与其合作。新的供应商提供的椅子与老供应商提供的椅子从外表看来没什么区别,但是价格很便宜。他们也特别会“做人”,还常常拎着好茶送给相关的负责人。
过了不到半年,新找的这家供应商提供的椅子总是出问题,员工总是需要修椅子。这种事情的频繁发生,干扰了员工的正常工作。
相关人员这才发现,从老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椅子,至今都没有坏过一把,而想到新的供应商还送来茶叶等礼物,公司的人越发感觉他们在用质量不好的产品骗自己。
这时,经历了事实论证后,公司对老供应商建立起了“再信任”,比最早的合作要坚固许多。
后期有很多合作,公司开始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价格上不再与他们多次谈判,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论。
有人问老供应商,你们怎么会那么“精明”?对方回答:我们是老实人,不会像别人那么“精明”地做生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重新理解“老实”这个词。老实人其实“不老实”,只是他们更懂得规划自己,并坚持自己的原则。
一个人越老实,内心越有力量,做事就会越踏实。
反之,聪明人是不喜欢按部就班地用老方法去做事情的。
给大家讲个案例。我刚工作的时候,一直不明白我的一位领导老魏为什么特别反感一个叫小李的同事,因为小李的性格特别外向,也特别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工作经验。怎么看,他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小李对老魏就更不用说了,嘴很甜。他也很愿意表达对领导的仰慕,即使再多的人听这些话都觉得有些假,小李本人也说这是他的真心话,他不怕别人的评论。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老魏讨厌小李的原因。原来,小李给老魏的一直是好听的话,而给另一位领导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厚礼。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魏知道这件事后,小李越是嘴角抹蜜,老魏听起来就越是觉得讽刺。
有意思的是,老魏并不喜欢那些送礼之类的风气。大部分同事从来都没有给他送过什么礼物,他不稀罕什么礼物,也没有对这些同事有什么意见。
但是,老魏偏偏对小李产生了很不好的抵触心理。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小李从来不送礼,那么大家就接受了他是这样一个善于口头表达,却不擅长以实物言谢的人。
可是,小李给另一个领导送了礼物,这就证明小李很懂这一套。那么,很懂这一套的人,却如此厚此薄彼,才会令人不舒服。
所以,有时候做老实人才是不累的。送礼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用,因为你一旦用了,以后你就会上瘾。而别人看到你上瘾了,他也就会上瘾了。
老实人不必学这样的一些小聪明,与其让自己看起来又老实又不老实,不如学一种“大智若愚”的情怀。有一句话叫作:“Lessismore.”这是著名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是多”。
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生活中也同样适用。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更好的感受,用心老老实实地把一件事做好有时候就是一种竞争力。例如,我一个做艺人的朋友有一个助理,是个憨厚的小姑娘,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谁也替代不了。清晨,助理陪朋友去电视台,还会根据情况,给一起参加电视节目的某些人准备一份早餐,恰到好处,很自然地表达一份关心和善意。诸如此类,总是给朋友一些惊喜。也就是说,做一个助理,就要做不可被迅速替换的助理。
网传这样一小段视频,是某个电视节目播放过的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只非洲豹向一群羚羊奔去,羚羊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追逐的过程中,非洲豹对离它很近的、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视而不见。
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里,挨着非洲豹的羚羊并没有让它分心,它一次次放过这些羚羊,还是一直追逐着原来的那只。终于,它追到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的道理是“只追一只羊”,那些挨得很近的羊,不过是扰乱非洲豹的一种诱惑。如果非洲豹真的放弃先前的那只羚羊而改追它们,结果未必追得上,因为它已经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并没有跑累。
如果非洲豹随意改变自己的目标,其他羚羊一旦起跑,转瞬之间就会把疲惫不堪的非洲豹甩到身后,非洲豹最终将一无所获。
老实人的成功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是踏踏实实地盯紧自己的目标。
老实人憨厚地笑笑,别人就愿意为他做的事,有的精明人要费很多力气才能做到!
做人如清泉,做事如深海
“做人浅如清泉”指的是我们在和人沟通与交流的时候,不要过度“隐藏自己”。
在读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时,我看到了“率直之心”:
所谓“率直之心”,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
稻盛和夫先生在这本书中讲到了他的一段经历:
谈到“率直之心”,让我想起我当研究员时的事情。每当我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结果时,我会情不自禁,高兴得跳起来:“啊,太棒了!”我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这种喜悦。
然而,这时候,我的一位助手却总是用冷冷的目光注视我。
有一次,我又兴高采烈地跳起来,并对这位助手说:“你也该高兴啊!”不料,这位助手却无动于衷,一副兴味索然的模样,不屑地抛出一句:“你还真是一个轻浮的人。”他接着说,“为了这点儿芝麻绿豆的小事,‘太棒了,太好了’,开心得眉飞色舞。值得男子汉高兴得跳起来的事情,一辈子有一两次就不错了,而你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未免太轻率,会被人瞧不起的。”
他这一席话犹如一盆冷水,让我从头到脚感觉一阵冰凉。
我稍稍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这样反驳他:“你的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我认为,研究出了成果,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也应该把自己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直率地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继续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的工作。”
我的说辞中虽然带有几分苦涩,但却简单明了地表述了我的人生哲学和信条。那就是,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地表达出来,不绕圈子,不装深沉。这种心态的积极性,我不假思索就对这位助手说了出来。
对于稻盛和夫先生这样的企业家与哲学家,在他阅尽人间百态之后,还认为“率直之心”如此重要。我们从中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身上,真实是多么重要的力量。它既是铠甲,又是武器。
一个如清泉的人会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你平时完全可以把正直、积极、灵活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踏实和靠谱。
我常常听到很多年轻人问我:“领导……我到底该怎么办?”
问的人多了,我便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那就是:社会是在变的,领导是在变的;即便是一个领导,他的心情也是在变的。
如果你去问一个变化的事物,不如去问自己的心,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你要有自己的原则,你的原则会让周围的一切因你而变,而不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有可能变来变去的事物上,迷失自我。这些原则包括:
第一要保证的是自己本身就具备正直的品德。
我的一个朋友,他所在的公司面试过一个高端人才。坦白地讲,这个人的业务水平很高,脑袋也非常灵活。
面试官不禁疑惑,这么有才能的人,为什么还没有被猎头挖走呢?于是,他就询问了一下对方的情况,知道对方曾有过一段做管理人员的经历。朋友就想了解一下他的这段经历,以便考虑将来如何让他带团队。
此人一张嘴说话,就是怀才不遇之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小算盘,甚至不能统一语言,完全就没法带这批人。”后来,朋友又问了几件具体的事情,对方认为全是别人的失误,才让他无法开展工作。
面试结束,此人出局。
第二保证的是自己本身就足够积极。
老员工通常在公司是很宝贵的资源,就算他没有出众的业绩,但因为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也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机会。可是,有些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失误,断送了自己的好前程。
有的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的资历,就墨守成规。当公司实施新的制度,并且要考核的时候,领导让一名老员工带头学习。本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不料他说:“我上岁数了,就不带头了,还是让年轻人学吧,学会后给我传达一下就可以了。”
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一种不成熟的、任性的表现,只能让机会离自己越来越远。不要随意、负面地传达自己的想法,毕竟很多时候这些只是我们不经意说出口的,可却给了别人不满的理由。人们对我们的信任需要累积和维护。
第三要保证的是我们本身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做事要深,要让别人知道我们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一个公司招聘了一个学历很高的员工。本来,公司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令人对他大为失望。
领导告知他明天公司要接待重要的客户,他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走了很远的路,自己找了一家酒店,订了包间。可是,这明明就是公司前台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
所以,他还没有学会真正的合作。
很多人的成长环境中,评价的标准都过于单一。例如:“学习好,就一切都好。”或者“业绩好,一切都好”。这就忽视了人际交往中要求的高度合作性。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件事永远不要靠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去完成。”
如果从小学到大学,你一直被单一价值观所引导,没有积极争取当班干部或者进入学生会,那你进入社会后,就应该多参加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织的沙龙,培养一定的合作性。
参加一些沙龙,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人与人的交往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将更顺利地进行。
有理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与人的交往、互动,最好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这有助于在合理的情况下产生一种信任感。在社团中,多付出劳动,多帮助别人,才有可能让别人记住你。而且,你最好是给自己争取一个合理的角色,这样你又多了一个服务他人的理由。这样慢慢发展,你的人脉必定越来越广。
除了社团之外,还可以给一些你认识的人写邮件。当一个业务要开展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可能需要你的某个同学,但是这个老同学好久不联系了。你突然找他,恐怕他会因为警觉而产生心理上的反感。
那该如何聊第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找他帮忙是合理的呢?
你可以说:“我正和一大批老同学聊天呢,想到了你,咱们有空见面聊聊吧。”
你还可以说:“我正在家里整理老照片,看到了你的照片,想到了你。好久没见了,咱们找几个朋友一起聚聚吧。”
有了合适的理由,再找机会看看对方是否有需求。这样既不破坏关系,又能够表达自己的善意,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
做事要深,还意味着做事要有足够的层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小林和小冰是校友,主修的还是同样的专业。毕业后,她们进入同一家公司工作。
两个人的工作都是给一些媒体的老师寄发资料。这类工作很枯燥,但是她们的工作状态很好,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
唯一不同的是,小林寄发资料的时候,总是夹上自己的名片。东西寄到了之后,她还会主动给对方打一个电话。她会恰如其分地做一个30秒钟的自我介绍,然后问对方还需要什么资料,她愿意主动提供。小冰不会做这些,她一直是按照常规工作安排寄发资料。
一个月后,小林寄发邮件,出现了一次失误;小冰没有任何失误。
一年后,小林积累了很多媒体资源,拥有了与很多媒体老师不错的关系,得到了一个晋升的机会。小冰成为优秀员工,得到了一笔不多的年终奖。
这件事情很真实地说明了人可以老实,却不能死板。当你拥有得天独厚为别人服务的机会时,你可以不要求对方回报,但是不要让对方叫不上你的名字,瞬间忘了你是谁。
绝口不提的三类人
我们要有一种自我意识:任何时刻,我们都要树立自我形象,以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闲聊。
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实习记者。我和同事去参加一个活动,为了让大家感觉亲切、放松,我和我的同事与当时在场的人聊了很多。活动结束时,我的同事还和在场的人多聊了几句家常。在我听来,他只是为了“客气”而说了几句谦虚的话。
就当我们感觉氛围融洽,收拾东西要离开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人群里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没什么水平。”
当然,我们当时采访的目的是让人放松,不给他们压力,把采访完成好就可以了。但得到这样的评价,还是让我当时有了工作上的反思。那就是,做记者进行工作采访,或者是平时与他人聊天,当我们想要和别人拉近距离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让对方感觉不出差距?甚至发展到,对方本来是高看你的,但是因为你聊得太没有边界了,反而对你产生了一些轻慢,觉得你也不过如此呢?
我慢慢体会到“亲而难犯,威而不怒”的含义,思考做事、说话的尺度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我慢慢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是说多错多:有的话,是不能接的;有的回应,是不必给的;有的姿态,是不能丢的。
除了我们没必要为了和别人套近乎就自我贬低、说客套话之外,关于对自我形象的维护,有以下三种人我们是要绝口不提的。
第一类是比你发展得好的同事。
同事之间自然存在着一定的比较。同样的竞争环境,如果同事做得好,必然有一定原因,但是如果公开评论比你发展得好的人,哪怕只是微词,也会令人感觉你不但能力差,而且缺乏度量。
纵使对方有道德问题,只要他发展得比你好,你也不要不承认他的努力和运气,而发出无力和无用的评价。一个冷静的职场人,在工作中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要明白:要么果断干脆,即便在你的同事抢功的时候,也要精准无误地出奇制胜;要么坚忍、沉默,向你的竞争对手学习。
小李工作勤奋,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熬夜加班做方案。他的搭档小王要求看一下小李的方案,并表示一定不会抄袭他的方案。
小李是怎么做的呢?
他大大方方给小王看了方案。
到了公司领导要求两人呈现方案的时候,小王要抢先讲。小李发现小王有很多地方“借鉴”了自己的内容。
可是,小李并没有慌。因为当领导觉得小王的文案中一个调查数据非常有意思的时候,问小王这个数据从哪里来的时,小王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轮到小李呈现他的方案时,他镇定自若地讲起自己做方案的思路,尤其是有力地补充了他使用的调查数据的来源,并且讲清楚了这个方案里很多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案例中,小李并没有停留在道德层面去批评和指责小王的行为,而是防患于未然——在自己独家的内容中“埋下了关键一笔”,这一笔是只有自己才能解释清楚的创造性劳动。
试想,如果他不是冷静、客观地处理了这件事,而是等小王抢了他的功劳,他再去指责小王,领导非但难以分辨真伪,还会觉得小李在横生枝节,难免心生不快,也许还会批评小李“不懂得工作中要注意保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那些发展得比自己好的同事呢?
我们先得承认,对方和你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同样的资源优势下,如果对方就是能吸聚资源,发展得比你快、比你稳,一定有自己成功的道理。我们评价别人的人品、道德,都是很模糊的概念。
你要做的就是观察,观察对方的方法是什么,进行记录和整理。
如果你用心看了足够多的信息,并进行了整理,你就能明白,当面对同样的事情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你当然可以拥有选择的自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做事情,但前提是,你已经明了所有的做法和与之对应的利弊。
第二类是不在场的人。
一个部门的同事要一起开会,有一个人还没来。就在大家等待的时候,有人开始发牢骚:“他怎么还不来?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比我们的珍贵吗?”
这看似是在取悦现场的人,以及讨好领导,但是这样的抱怨,绝对暴露了说话人的搬弄是非和不厚道。
如果此时有人说:“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没来,要不,我们先开会吧。开会的内容,我可以单独去传达一下。”
这个人就会因为内心的厚道被大家认同。这样,任何人迟到的时候,都会想起谁厚道,谁会说人是非。
第三类是竞争对手。
在实际的商业竞争中,我们都知道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说竞争对手的坏话。那么,实际上怎么操作呢?是不是一提到竞争对手,我们就退避三舍?
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当对方提到你的竞争对手时,你既没必要假意地承认对手,也没必要批判对手,你可以试着这样说:“对方也还可以,我们公司的优势是……”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东西还可以,但是我们的优势是……我认为其他家没法比,所以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十年了……”
就这样,从一笔带过到层层推进,自然而然地提到自己,让自己和公司的信用互相加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争与不争的分界线
多年前,我帮朋友去参加一个项目的谈判。当时,我面对的是一位女士。她谈判的时候,思路之清晰,逻辑之缜密,令我们很佩服。
后来,我选择的角度就是以共赢的一个方案打动对方,来促进合作。
谈判基本结束了,合作也谈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士要把自己谈判来的一部分利益割让出来,让双方利益均享。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很惊讶,她在细节上的毫不让步令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最后她会有如此的举动。
那一次,我从这位女士身上学到了很宝贵的一课,那就是商业合作中,争与不争是门艺术。
用通俗的话来说,你争来的是你的身价,反哺是你的气度。
身价是重要的,当你投入金钱之后,你会对自己购买的产品多了一份尊重和耐心。比如:花自己的钱买来的书,我们会认认真真地看;赠品得来的书,我们却经常看都不看就丢掉。带着“免费”的心情去看书,总觉得书里讲的道理很一般。
商业社会认可这样一点:不怕你足够贵,只要你足够值。
看看超市,如果只要价格高,便没有人买,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层次的商品了。恰巧相反,那些被定了高价的名牌商品,不仅更能得到使用者的精心呵护,最终还提升了商品本身的品牌效应。
曾经有过这样的试验,就是让人们试穿不同品牌的运动鞋。试验的结果是:跟那些价格较低的运动鞋相比,穿高价位的运动鞋让人觉得更舒服。
除了争取身价,还要懂得争格局。sxynkj.ċöm
在与人打交道、与人合作、与人谈判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把利益和我们的付出妥善地安排好。
我有一个同学,当年,他在他所在的公司属于业务骨干,能力出众。
有一次,他向我抱怨公司某个制度的不合理。我支持他全面思考和梳理这个问题,然后在合适的机会,大大方方地从他实际工作的角度把问题反馈出来。
果然有一次,大领导组织开会,他站起来提出了他思考的问题。在他陈述观点的时候,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老余提出了反对意见。当然,这位反对者语言苍白无力,自然不是对手,因为我同学已经深思熟虑,早有应对的良策。
当天,我同学从公司大局、制度改良、可操作性等角度提出了制度的问题。而且,他还结合了麦肯锡的商业理论,反驳了老余的意见。当天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从那一次开始,他的领导觉得他虽然年轻,但是有担当、有思想,当堪大用。
当时,正好我得到了一瓶珍贵的红酒,我把它送给了我的这位同学。我说:“你不是说老余喜欢品红酒吗?这瓶酒你可以送给老余。”
他当时非常不理解,大声说:“没关系,即使在一个公司,我也不怕老余。他虽然资历老,但是,他根本就管不了我。”
我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老同学,你除了要让人怕,还要让人敬呀!”
听完我的这句话,他愣在了原地。
后来,他还是把酒送给了老余。
这就是争与不争的艺术。现在,我这位老同学已经是一名很成熟的管理人才,也很有人格魅力。我想我当年谈判时从那位女士身上学到的知识,他早已能运用自如了。
我在实际工作和商业合作中,发现我们大部分人都懂得进取的重要性,却往往忽视了“退”的艺术。一位在投资界非常知名的天使投资人,在一次私下的场合曾经点评自己,说到很多项目大家看起来都以为是赚钱的,但是没掌握好何时“退”,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时候,当我们不争,退出去,看一下全局,就会发现自己到底在系统和事件的推进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你的同事借鉴了你的创意,取得了领导们都非常欣赏的工作成果。此时,什么是真正的争?真正的争是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要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并且留意在日常交流中对某些话题进行适当的保留和保密,而不是不依不饶地找领导要说法。这样做的结果并非只针对同事,而是把领导也推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位置。这样的争对错、争说法,会影响你当下的时间。稻盛和夫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过去判断积累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今天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
所以,争大局,不争小利;争未来,不争一时。这可以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给自己的一个重要提醒。
对刚就业的年轻人来说,到底该争什么?比如,差旅费和工资,你该争哪一样?
我20多岁和大学同学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在炫耀自己赚了多少钱,也就是公司给我们发了多少钱的底薪。那时候,我们误以为那个钱数就代表了资历与能力。
但是现在,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情,思考也越来越有深度,我终于懂得了,能赚多少钱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尺码,也不是人际交往的筹码。例如,当我的某个同学年薪500万元的时候,实际上和我无关,他就如同某个明星人物一样。收入只是个数字,不会引起我过多的关注,只要前提条件是我无求于他。他的钱不但和我没有丝毫的关系,也撼动不了我和他之间的交往和平等的关系。
什么时候我才感受到他的气势呢?永远不是他银行卡里有多少钱,而是在他往外花钱的时候,我开始审视和关注他。因为他的企业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决策投资,花掉的那些钱就代表他的能力、心量、眼光、投资手段,甚至是社会贡献等。那时候,我们几个老同学开始以同学中有这号人物为骄傲。
讲这个道理,是想分享,在你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如果有一天,领导要给你涨工资,你要看领导究竟有多信任你。请不要看他肯给你涨多少钱,而是要看他愿意给你涨多少差旅费,让你走出办公室这片狭小的天地,去交际,去见识,去创造价值,去拓宽个人的领域和空间。
“为之而不能,能之而不为。”想要快速发展,就要舍得放下能够轻松掌握的工作,勇于突破!当你的差旅费大于你的工资时,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你不但此刻对公司有价值,你的未来也被公司看好,你是一个注定要成大器、发挥巨大作用的员工。
公司给你空间,给你平台,这才是真的“挺”你,而不是多发个红包那样简单。
让你的钱为你赋能
有两个人同时看见一辆名车停在了五星级酒店门口。其中一个人看了以后,撇撇嘴说:“开这种车的人,肚子里肯定没有什么墨水。”
另一个人想了想,看着他说:“开这辆车的人是否胸无点墨我不知道,但是我发现凡是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通常都没有什么钱。”
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在他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书中,写到自己早年做厨师的一段经历:
我们厨师的工资低得可怜,但皮塔先生却从供货人那里得到了很多佣金,供他在豪华别墅过日子。他从不向我们隐瞒他有钱,他坐出租车上班,手拿一根包金头的手杖,下班后衣着考究,简直就像一位国际银行巨头。这种炫耀特权的做法,激励我们要步他后尘的雄心。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是广告业的人会关注的书,而我们从这段材料中,还能看到什么呢?
一个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大卫?奥格威),他看着他的老板过着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没有敌意,而是觉得自己一定要“步他的后尘”。
如果他对他的老板稍有敌意,他就不会有下面这段文字:
皮塔先生的领导艺术诸因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许要数他的勤劳。一个星期63个小时俯身于火红的烤炉前搞得我疲惫不堪,工休的那天,我必须躺在草坪上久久地望着天空休息。可是,皮塔先生一个星期要工作77个小时,两个星期才休息一天。
因为大卫?奥格威“不仇富”,所以他观察到他的老板在人前尊贵的一面,是靠在人后不停地努力才拼来的。
总有人一提到“有钱人”的时候,就可以滔滔不绝地抨击:“有钱人没一个好东西!马无夜草不肥!”或者提到对社会的认识时,也有人会对社会上一些阴暗的东西如数家珍。
当一个人只关注这些的时候,他几乎等于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有了一颗只会抱怨和愤怒的心。
那些黑暗的,他全信了。
那些积极的,他视而不见。
“地里不长庄稼就长草。”这句话出自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位老父亲问孩子,这一片荒芜的地方如何除草。孩子想了很多除草的方法,这些方法无疑都是很有效的,但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年,所有的草除干净了;第二年,“春风吹又生”,草又长了出来。
除草的问题就交给了父亲,父亲解决的方法是在地里种上庄稼。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种上了庄稼,再也没有荒芜过。
这位父亲要告诉孩子的是,心田也是如此:如果不吸收正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就会时不时地跑出来。只有多接触有益的内容,才能让自己的心总在一个健康的正循环里。
我曾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对所有一夜暴富的富人如何不正当赚钱的资料都很感兴趣。当提到富人是如何消费和生活的时候,他的戾气和怒气就一起跑了出来。
于是,我引导他:“这个社会的确有一些不好的事情,所有的有钱人中,你最佩服谁?”
他很久没有吭声,原来,他从来没有关注过健康的创业故事。
就连太阳上都有黑子,一个人的眼睛如果总盯着黑子,就会忘记世上还有太阳。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视金钱的作用,要懂得尊重金钱。
在商业合作中,尊重钱是正确使用钱的前提。钱用好了,它就是你上升过程中的好助力。如果不用钱,钱就成了库存,赚钱就成了一件非常痛苦和无聊的事情,因为你会把它仅仅界定为生存的手段。
合理的花费是为了更好地盘活资金,让钱真正地发挥威力。
大家熟知的李敖,很少表扬女性,但是他高度评价过一位女性陈文茜,说她是最聪明的女人。富贵一辈子的陈文茜在接受鲁豫采访的时候曾经这么说过:“自己很早就明白,花了钱,才会有很多的朋友找自己。”她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因为钱而出现过问题。
陈文茜还有自己的生活原则:收入要比支出高,但不能高太多;坚决不投资房产;不买奢侈品。
与此对比,陈文茜还爆料她去某个富商家里的发现:郭台铭的书桌简直破烂不堪,甚至卧室一度让她以为是用人的房间。在这一方面,她又认为不能过分省钱,有钱人不好好花钱就是坏榜样。
钱,会花才能证明你真正拥有它。你要懂得对比与衡量付出与得到的价值,哪个多,哪个少。当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花,至少不要总是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到处找钱包。
钱一定要用,人有一双翅膀才能驾驭金钱,才能飞翔:
第一就是敢于花掉它,花掉它才能拥有它;
第二要能控制金钱,花费有度才不会被金钱所控制。
花钱和节约并不矛盾,会花钱的人既不会让人觉得他铺张浪费,也不会让人觉得他吝啬小气。
听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实际上却并不矛盾。
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朋友是个儒商,他非常喜欢旅游。只要他想去一个地方,他一定会订最好的酒店。只要环境舒适、景色优美,花再多的钱都没有关系。有时候,一晚上的花费足够普通工薪阶层半年的收入。但是,朋友钱花得非常坦然,也毫不心疼。
值得称道的是,朋友并不是一个“烧钱”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说私下对贫穷山区捐款的数目让认识他的人自愧不如,就是平时他使用一件日用品的时候,也一定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他热爱国画,但他从未浪费过颜料,任何东西都是彻底用完才换新的。这一点,又让我们觉得这是个有环保意识、不浪费的人。
看懂了这个事例,你会在对人性的把握的基础上,重塑自己的金钱观。进而保证你有钱的时候,花钱不被人妒忌,这展示了你的能力和品位;省钱不让人感觉抠门,这展示了你粗中有细的做事风格。
对于年轻人来说,用好钱可以做好以下这三个方面。无论月收入5000元还是5万元,尽量保证这三个方面均衡。
第一个方面是保证你的健康。
因为很多年轻人仗着年轻体力好,熬夜加班、通宵上网,用健康换财富,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你应该用钱养护和武装你的身体,可以考虑在健身、营养等方面进行投资,来保证你的身体一直好用,保证自己有灵活的大脑和充足的体力。
也许你现在省吃俭用,觉得自己节约下来这些钱,与其他花费掉这些钱的人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也觉得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但是用不到五年,这个区别就会显示出来。十年后产生的差异,花多少钱都追不回来。
钱花在哪里,一定会被看出来。
第二个方面是应该投资自己的头脑。
可以在读书和学习上持续投资,增加了你的自信和知识积累之后,你的职业生涯就会因此有质的飞跃。
同样也用不了五年,你和那些从未做过这个投资的人来对比,也会有很大的差距。而对于他们来说,再来追上你会变得很难,因为年轻时是记忆力等重要能力的巅峰时期,懂得投资自己的头脑,说明你利用好了这个重要的时期。
第三个方面是应该用来保证你的人脉,对社交追加一点儿投资。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人与人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交际难免需要花费。
不花费金钱就想搞好关系是不可能的。朋友少约会可以减少花费,对领导多说好话就期待换来信任,然而自己省吃俭用,感觉幸福吗?和朋友的感情深厚吗?领导真的能听进你的那些好话,觉得你是真心的吗?
该和朋友吃饭、娱乐、旅游的时候,就去参加,不要做守财奴。当你花钱得到了很多体验和阅历的时候,有一天,你花这些钱所积攒的体验会让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永远不要等有钱了才去好好对待别人,而是好好对待了别人,才能越来越有财运。不懂得这个顺序,就得不到回报更高的机会。
在支付方式单一的时代,我常常是发起聚餐活动的人:有朋友送我一瓶好酒,我找三五个好友,一起聚聚;有朋自远方来,我组织大家一起聚聚;还有一些业内的活动交流,我也常常是发起者。有人问:这样会不会陷入无目的的交际怪圈里?
对我来说,并不会。因为我在选择人的时候,不是以对方是否有钱、当下是否对我有利来衡量的,我是以情感的浓度、看问题的深度、个人的独特性来组织活动。当然,当时来的人是我选择的,我也是被选择的。当大家觉得聚在一起是有价值的,而不只是抱怨和发牢骚时,大家才会有积极性去聚在一起。
每一场活动组织完,我都会很有收获,了解到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看待事情的不同。久而久之,我的社会知识的交叉性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的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
在我刚工作的头五年里,我是没有攒钱的计划和打算的,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也做不到每次聚会都是自己来请客吃饭。那样的话,既考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容易把好朋友变成“酒肉朋友”。
可是,既然是组织者,当时我的收入也算不错,那么,怎样在付钱的时候显得更加有担当和大大方方呢?我的方法是付零头,也就是在每个人都付钱的情况下,肯定是有一些零头的,这部分的钱也许并不多,但是每一次都是我付。所有付钱的人,既不会觉得你是在逞能,又会感受到你的诚心。
那么,在支付环境发生了改变的当下,我们和人交往的时候,如何利用钱来为自己赋能呢?尤其是当人们认可了知识付费之后,你想交往一些有知识、有层次的人就更容易了,互联网的发展让现在的交往变得更加容易。
可是,这里面花的心思却应该和我当年的一样多,你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欣赏。比如,有的人常常开通某些打赏的功能。你每次都和大家一样,只给5元的打赏,这就是停留在普通人的阶段。
要敢于“冒出来”,比如连续10天,每天打赏100元,你绝对可以和你想学习的人取得联系。同时,取得联系之后,也不要把对方当作你的“谋臣”,什么个人化的问题都抛给对方,想用一个红包来粗暴地解决。你还是要把对方当作学习者,在对方的公众平台保持一定的互动。当有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需要与人交流时,再私下与对方进行一定的交流,你就能利用这甚至不到一次大餐的钱,收获一个亦师亦友的好资源。
情感的力量无人能敌
我常常发现有一些人对“成功人士”存在误解,把成功的人看得太超脱了。
其实,一些成功的人,即便看起来非常理性,你也不要认为和他们的接触就只是陈述利弊而已。要知道,理性不等于没有感情。而且,高度理性本身就包含着感性,包含着对自己的接纳、对别人的体察。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星期天,一个穿着破烂牛仔裤和黑条T恤的年轻人,对礼拜很好奇,就赤脚走进了一座漂亮的教堂。
他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都穿得很正式:男士身着西装,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该坐在哪里,就径直走到前面,盘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这时,一个很体面的招待员走了过去。所有人都提着一口气,大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多么尴尬的一幕,是要把这个年轻人赶出去,还是会当场起冲突?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绅士招待员走到年轻人身旁,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了他身边。
在场的人都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招待员是懂得情感的人,他懂这个年轻人,也懂所有人的心意。他对一个陌生人的接纳,让所有人都感觉安心,他靠自己给整个环境营造了一种正直、温暖的氛围。
很多人在阅读这个故事时都感受到温暖和感动,人的情感是具有共性的,谁不曾有过无所适从的时刻?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非常知名的喜剧创作家,他从喜剧创作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笑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笑的行为机制到底是什么。
他有一个有趣的分享。在喜剧的表达和表现中,他做过一些尝试,发现当一个作品的结局是不太光明磊落的人最后占了上风,哪怕他设计的场面笑料十足且抖包袱非常高明,人们看完作品,走出大门的时候,脸上的笑还是有点儿“拧巴”。他和其中一些人沟通,大家说,看完作品后,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有些不对劲儿和不舒服。
所以,我们要坚信的是,人心终归还是向善、向暖的。我们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需要管理自己的行为,要以真和善来打动别人,而不是以讲一些黄色笑话和爆粗口来暂时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在吸引别人注意力这个现象上,我常常感到大家过于着急的心态。有很多人问我:“第一面怎么做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当然是个好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哪怕留不下印象,也要有得体、适当的举动。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坏的第一印象不如没有印象。拿销售这个工作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购买产品,像洗发水、牙膏、巧克力等。人们买这类产品的时候,通常不会进行深思熟虑。如果一个销售员的销售行为足够热心、热情,很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很好的氛围,即便客户是第一次接触你,也有可能毫不犹豫地买下你所推荐的产品。但是,如果你所销售的是一件大宗商品,例如一辆汽车、一套房子,恐怕人们就不会轻易决定了,会进入一个理性分析的阶段,而且也会长时间地考察。
对于这部分商品来说,销售人员一定不要在一开始就给潜在客户太大的压力,以免引起对方心理上的排斥,也不要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一些浮夸的行为。
比如有的销售人员第一次见到顾客的时候,就快步上前,近距离推销。这立即就会给人很强的不舒服的感觉,虽然得到了顾客的注意力,但是别人也下定了决心“赶紧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注意适当的距离,然后用脸部的微笑来释放善意。从销售的规律上来说,如果你要见这位客户,大概率上是三次以上才能成交的事情,就不要妄想一次成交。不按照规律行动,很有可能第一次就让客户关上了心灵的大门,并有可能永远对你关闭。
所以,大宗产品的销售人员,不能总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拼命逼迫对方接受。要相信这个产品是客户的孩子,早晚要回到他的家中。产生这种自信、从容,你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地开展。
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世界上没那么多与自己一见如故的人,人与人的接触需要时间。如果第一次见面你就给了对方很强的心理压力,让他产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再见面也很难有亲切的感觉。
我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她是履历“鲜亮”的职业女性。她和很多号称自己完全是“理性派”的职业女性接触,总是敢主动聊孩子。她并不是不懂得界限,而是她知道如何亲近别人。她完全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聊,并能注意适可而止。
利用你的故事联结他人
故事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消遣和点缀,在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所写的《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有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人类是通过故事联结在一起的。当然,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并不强迫每一个人都认同,这是作者自己分析人类历史的一种方法,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历史观。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讲的是:人类语言的特别之处,是发展了一种八卦的工具。社会合作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对于个人来说,光是知道狮子和野牛的下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就算只是几十个人,想随时知道他们之间不断变动的关系状况,所需要取得并储存的相关信息量就已经十分惊人了。
人可以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像煞有介事。虚构让人类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故事。
共同的故事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去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而其他物种的合作只能发生在少数熟悉的个体间。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一跃而居食物链的顶端。
在我们现实的交往中,八卦和故事几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用生硬的语言创造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远不如用故事打动别人。如果你的故事足够好,你的话就会自动地走入对方的心里。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
第一,要明白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地吸引他人,而不是为了欺骗和戏耍别人。
小张和小厉曾经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他们俩常常一起合作,谈下了很多不错的生意。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客户。这个客户不但脾气不好,而且还极有距离感。两人请他到高档餐厅就餐,试图与他走近一些。两个人介绍产品的时候,客户总是一副“在听又没在听”的无所谓状态。后来,小厉在上了一道很有名的招牌菜之后,开始拉家常,说起自己最想念农村老家的鱼。
客户听了之后,有了点儿兴趣。于是,小厉就利用这个契机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小厉说了自己稍微有点儿苦难的人生经历:在农村出生,来到大城市如何让别人瞧不起,做业务是多么努力……说到动情处,小厉的眼里似乎有了点儿泪花。
小张是第一次知道小厉的背景,他想到这个天天穿名牌的人,从苦难出身到现在奋斗出来的确很不容易,还感慨每个人原来都有故事,当时很受触动。
客户更是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个性格古怪、捉摸不定的客户第一次被打动了。结账的时候,他坚持要自己掏钱。而且,客户还表明,会在第二天安排一个他的主管来对接这件事情。
小张第一次看到感情牌的厉害之处,不过他内心对小厉也多了几分同情。后来,在根据两个人的业务提成分配奖金的时候,小张也常常不动声色地多分给小厉一些。
几个月后,他们一起出差,小张突然发现小厉对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惯是有些隔膜的。因为两个人都比较熟悉了,小张就随口说了一句:“你还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呢,怎么对很多事都不太懂?”
小厉说:“我是在城市长大的,不是在农村。”小张说:“上次我们和客户吃饭的时候,你说到自己是农村孩子。”
小厉突然笑了,用小张想不到的语气,狠狠地说了一句:“你是说和王总吃饭那次,是吧?我查了查他的背景,知道他是从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打拼的,曾经还闹了不少笑话。所以,我就给自己编了个故事,果然,起作用了。我家的生活环境一直不错,在大院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好条件了……”
听完,小张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后来,小张再也没有和小厉合作过。
多年后,小张听到小厉的一些传闻,发现小厉过得并不是太好。很精明的一个人,就是做不成事,家庭生活也不太幸福。
会讲故事,能从生活中提炼故事,和编故事欺骗别人是不一样的。就像计划和算计虽然听起来差别不大,但是对于行走社会的人来说,却差之千里:懂计划的人,拿到了好处却不被人生厌,而太喜欢算计的人,终有一天会被别人算计。
第二,把自己的经历提炼成故事,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很多做销售业务的人请我推荐一本书,我都会推荐《当场就签单》。这本书是日本一位销售奇才加贺田晃写的,书中提供了大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对话技巧。其中有一个故事很曲折,也很有代表性。
销售人士加贺田晃在20多岁的时候,卖了一块荒地给一个家庭主妇。后来,这件事情被男主人知道了,就在办手续的时候,男主人要求加贺田晃立即归还存折。
当加贺田晃赶到这家的时候,他听到了男主人的咆哮,男主人骂他是骗子、贼。整个公寓都是男主人愤怒的吼声。至于女主人,已经被打得浑身是血。
加贺田晃对眼前怒火并未熄灭的男主人开了口:“先生,哪怕你打我,我也必须说两句。我是我家六个孩子中的老大,我爸在我刚懂事的时候就死了,我妈也有心脏瓣膜病,每天都因为哮喘卧床不起。身为大哥,我每天早上上山砍木柴、下海捞蚬子,赚的那点儿钱好不容易才把我的那群弟弟、妹妹供到中学。可以说,我比谁都知道钱有多重要、多宝贵。”
他用高过男主人的激情来讲述儿时的经历,这时候,夫妇二人开始安安静静地听他说话。他接着说:“所以,我才必须说,这块土地,是足以保障孩子将来的土地!因为昨天只有太太一个人在家,我才只卖了一个人50坪。今天您也在,请您也买一份,两个人加起来是100坪,请问土地写谁的名字?”
听完了加贺田晃的话,男主人缓缓地回答:“……写我吧。”
不但避免了退单,还实现了当场就签单。
值得品味的是,加贺田晃对这个事件的回忆和分析。他分析了自己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其他人却做不到,因为大部分人一看这样糟糕的局面,肯定放下存折就跑。
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他看到了那个被打的女人。他知道,如果他放下存折立即走掉,那么这个女人在家里将会毫无地位,一辈子抬不起头。于是,他下定决心——不走了,必须把局面翻转过来。
他本身的信念是坚定的,讲的故事也是正直和感人的,所以他才能实现最终的全胜。
第三,要真正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
要想讲好一个故事,不但要有足够强的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能力,做到真诚,还要有足够多的体会他人和与他人共情的能力。
我在《高情商聊天术》里讲过一个例子。我和一位很有分量的企业家陈总见面,他的助理不俗。他知道我们对陈总好奇,所以在一次聚会时,他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对他和陈总都有了很好的印象。
大家喝酒、聊天的时候,这位助理这样说道:“我最尊敬的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就是陈总。陈总在我们企业没有资金,需要救命钱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么难的时刻,他没有一句怨言,他整个人的豪情令我至今都很受震撼。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但是他在一个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的岗位上度过了半生的时光,一直到退休,他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大家常说我工作很拼命,但是和我的父亲比起来,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更努力。”
这段话既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又让他的领导和他本人在我们心中的段位提高了,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真是恰到好处的一个故事。
到底如何送礼物
人情往来,送礼是人之常情。
正因为送礼物在生活中很常见,每个人都难免会这样做,所以要把这件事做得出彩是非常难的。
一般情况下,礼重情重。这里说的“重”,不但是价格上的,而且是价值上的。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轻的鹅毛因为千里来送而加重了分量。价值上的重,会增加情感上的分量。
那么,我们怎么把一份礼物选好、送好呢?
第一,送礼送金不如送心,最好是能送给别人他所需要的东西。
业务员小张接到客户的电话,原来客户临时要去趟泰国,需要用一下小张的车。因为两人比较熟络,小张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根据小张对客户的了解,这个客户是第一次去泰国,而且客户不是个细心的人。于是,在开车去接客户的途中,小张买了些小物件。送客户到达机场后,小张取出了一个小包让客户带上。客户没多说,拿着东西就匆匆登机了。
后来,当客户从泰国回来的时候,第一个要见的人居然就是小张。原来,小张给客户带的东西有风油精、诺氟沙星、创可贴等外出旅行的必备物品。在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些小物品帮了客户的大忙,小张成了客户眼中的救星。小张和客户的关系直线上升,顿时由熟人的层面进入信任的层面。
再举个例子。除了实物,注意力和时间都是稀缺资源,当你能为对方节省时间,或者为对方节省心力,都是一份礼物。
老张有一个工作伙伴王女士,王女士平时看起来是一个理性派。
有一天,王女士知道了老张孩子的生日,提前三天就和老张约定,当天“跟她走”。那一天的安排非常精彩,王女士深知老张是一个工作狂,根本没有任何娱乐的经验,而老张的爱人也总是“飞来飞去”,家里平时都靠保姆打理。
王女士有两个孩子,都已经中学毕业了。她清楚地知道老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喜欢玩什么、去哪里好玩、怎么安排时间,以及孩子玩的时候,大人可以做什么。王女士还帮一家三口拍了不少温馨的照片……
后来,老张桌子上摆着的全家福照片,就是王女士帮助拍摄的,这样的小物件远胜于千言万语。
第二,送生活的梦想给对方。
这种情况可以不选择对方需要的东西,但是你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引导对方的需要。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她特别擅长处理自己和女下属的关系。
她有一名非常能干的女下属,大学毕业后给她做助理,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被分配做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
无意中,这名女主管讲起了她和我这位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女主管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因为专业对口、成绩优异来到这家公司实习。因为她的老家在偏远的小镇,所以她读大学的时候和大城市的同学在一起就很自卑,因此性格很内向。因为穿着没品位,大家逛街的时候都没有带她。
她第一天来公司的时候穿了一条过时的红裙子,公司的女同事看到后都没有说什么,却与她有了一定的距离。
内心敏感的她很快就感受到了大家的疏远,她想实习一结束,领了工资就走人,以后也不来这家公司工作了。
没想到的是,临走的时候,她的女领导——我的那位女性朋友居然单独送了她一份实习礼物。
这份礼物是一瓶非常名贵的香水,价格超过了她一个星期的实习工资。她的女领导说:“我不想对你说那些大套话,实实在在地讲,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但男人需要光环,女人也需要光环。只要你努力工作,有了光环的你就会有魅力。这个香水就应该属于你,将来你也会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白天鹅。”
这番话女主管一直记得清清楚楚。也因为这一点,她留在了这家公司,忠心耿耿地跟随女领导,将事业发展了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她当然买得起名贵香水,但是她说,她永远都不会忘记人生中用的第一瓶名贵香水是谁送的!
第三,送礼是为了避免遗忘,来增进感情。
当你没有那么好的礼物可以选择时,不妨增加你所送礼物的关联性。
例如,你第一次送的礼物是茶具,那么下一次你可以选择和此相关的礼物,例如茶叶。再下一次还可以围绕茶的主题,送精致的茶点等。
通过这么强的关联性,你的礼物也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对方一喝茶的时候,就容易想到你的周到、送礼物的连贯性。
当你的礼物和对方发生关联的时候,送礼送到了对方的心坎上,交往就不再是建立在两个人的地位或权利上的了,而是基于相互的尊重与关心,这会带来关键性的转变。
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送礼要送得好,就不能临时抱佛脚。
凡是有生活乐趣的人,在挑选礼物和送礼物的时候总能给人以惊喜。所以,这就提醒大家,不但要忙碌地工作,同时也不要忘记生活。
只有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新乐趣,并且与周围人分享并感染他们,才能懂得生活。如果一个人能一直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找到新的茶楼或咖啡馆、旅游、读到好书、认识新朋友,让生活一直有新鲜感,不断地提升自己,交际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引导别人信任你
别人对你的信任感是需要你引导的,首先要做到:多展示拥有的,少说没有的。
这是利用了马太效应。关于马太效应有一个故事:
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后,再来见我。”国王回来后,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现在,马太效应被人们广泛地认知。简单的理解就是,所谓“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人脉也是如此。人们倾向于把资源给拥有资源的人,也愿意帮助那些本身有一定能力的人。
当然,马太效应谈不上是好是坏。对于没有资源的人来说,你过去有多么默默无闻,并没有太多人关心,人们关键要看你现在在做什么,你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要学会乐观地看待自己,你的杯子盛了半杯水,你描述这个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取决于你是否乐观。
对于一些有社会资源的人来说,要学会合理地展示自己的优点。社会是现实的,那么,当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如何描述自己现在的状况呢?
你说自己的性格如何,固然很真诚,但在别人看来,性格是难以捉摸的,他们还是感觉你的介绍很空、很虚。
人们容易犯,也很难避免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把对方拥有的东西,等同于对这个人的认识。
例如,如果你随意地说自己拥有一辆昂贵的车,这个车的意象就会进入对方的脑海之中,将你和这辆车联系在一起。
这并不是说人们势利,而是这辆车往往会让对方更了解你客观的生活状况。这辆车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它可以直接提高别人对你的信任度。太多人吹嘘自己如何富有,我们如何分辨呢?这辆车就是一个客观的证据,增强你话语的可信度。
除了物质上的包装,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展示最好的身体状态。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疲劳,整个人都显得没精神。看着一沓的机票、火车票,我更觉得自己有理由没精神。
有一次,在见到一位任何时候都很有气势的企业家时,我实在没忍住,我问他:“您是如何保持这么好的精神状态的?”
他笑了笑,问我:“你觉得我的精神状态好吗?”
我说:“当然了。”
说完,我就有点儿后悔了。我分明看到他眼神很明亮,但是眼睛里明显有红红的血丝。
他说:“我已经连续一周,每天都没睡超过五小时的觉了。”
我说:“那您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精力接待那么多人?”
他笑了笑,说:“一个人必须有好的势头。因为人很奇怪,当你精神萎靡的时候,别人好像觉得不批评你几句都不行。相反,你精神抖擞的时候,别人一接触你,就会愿意接受你。我们没必要养尊处优,才有好的精神状态。创业公司就该如此,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身体状态。”
听完他的话,我很有感触。也许我见他之前,准备的那些问题都没有太大的用处了。因为我的疲劳让他不会打起精神回答我的问题,而他的神采奕奕,让我的思维跟着他跑了起来。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这个案例同样很有作用。我们现在常常感觉自己一直在吃苦,其实未必是真的吃苦,往往是看到别人吃螃蟹,我们一看自己碗里只有青菜,就觉得是在吃苦,实际上离真正的“苦”很远。
不必总觉得要让身体恢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你可以今天不见某个人,但是到了你们相约见面的时候,你就应该带着好的精神状态一起上路。
别人对我们产生信任的感觉,有时候的确是感性和盲目的,正如有句话所说的:“人是感性的动物,只是偶尔理性。”
我刚到大城市发展的时候,老家来了一位校友。校友带了很多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同乡,想来北京找点活儿干。
他当时找到我,我问了一圈人,的确是帮不上什么忙。
我内心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就带他们去一家特有名的餐厅吃招牌菜。
当时花了不少钱,结账时,大家没想到这么多,都不想让我一个人掏钱,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自己出钱付账。
他们不赚钱却要花钱,我实在不忍心,于是就赶紧说:“不用担心我,我认识这家店的老板——”我没有再继续说下去,大家也没问。会意之后,他们马上就不抢着付账了,这也是我愿意看到的。
其实,我的确见过这家店的老板一两面,不过不熟,所以我也没有说后面的话,但是大家以为我省略的话是,我因为有关系、能打折,或者少花钱。
那一顿饭,基本上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后来的半个月,我都是在很窘迫的状况下度过的。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有的老乡回老家之后,不但描述了我的盛情款待,更重要的是,还讲了我如何有本事,与大餐厅的老板都如何熟悉,如何吃饭都不用花钱……
就这样,有个生意人通过这些描述找到了我,问能否介绍他与这家餐厅的老板认识一下,他想提供一个有特色的当地土特产的低价供货。
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没想到很顺利地把老板约了出来。
更妙的是,两个人的生意居然谈成了。此后,我就真的成了这家餐厅的贵宾,吃饭真的可以打折了。
这件事情在我的经历中算不得大事,却让我很真切地体会到:别人的信任并不是全靠他理性分析得来的,有时候,你给别人营造的感觉好了,你的机会自然就会多起来。
失败之时即逆转之时
一个人的能量或者一群人的能量,都是在克服困难中逐步上升和提高的。
朋友的弟弟让我帮助介绍一份工作。朋友知道我认识一位非常有名的销售高手,现在是一名很有威望的销售培训讲师,他想让我帮助介绍认识。
我问了一个问题:这个年轻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希望向培训方向发展,还是希望做销售?
朋友明确地表示,想要通过跟这位老师学习,直接成为销售培训师。
通过我来联系这位老师的人很多,所以我直接就回复了朋友:这位老师的个人经验是,只有具备了非常丰富的销售经验的人,才能跟随他学习销售技巧。
因为对于销售这个岗位来说,无论是跟单、控单,还是赢单,都需要在实战的挫折中一步步走出来,才能真正地长出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敬畏之心。
这位老师讲到,有一次他去培训电话销售,有学员当场叫板:“老师,我有一个客户搞不定,现在我打他的电话,靠您了……”
当场,这位老师见招拆招,不但化解了危机,还赢得了所有学员的信服。
他自己也是靠销售了几十个行业的产品,通过不停的反思和学习,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我想,每个人的事业精进,每个人的人际开拓,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也许都需要逆风时刻的坚持才能有所得。尤其对于与人交往来说,当我们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一定比我们春风得意之时凝聚的目光更多。所以,失败的当下,你的做法有时候能瞬间改变你的处境。
我们如果不被情绪干扰,很多时候,方法就能自动跳出来。重要的是,屏蔽情绪干扰,这当然不容易做到,所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更能征服他人。
做到这一点,要首先认识到,失败是什么。在我看来,在漫长的人生中,在无常的际遇中,失败不是事实,而是一种看法。
有位小徒弟跟着一位铁匠师傅学艺。学成后,小徒弟要出师了,他开始了出师前的独自工作。第一个月,他为三位不同的客户各打造了铁器,小铁匠做得很用心。
他的第一位顾客是一位侠客。侠客拿到利剑后,很不高兴地说:“这把剑太沉了,我要退货!”小徒弟听了之后,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时,师父进来了。他说:“您是一代大侠,剑重方显武艺高强。”侠客高兴地付了钱,然后带上剑离开了。
第二位顾客是一个屠夫。屠夫拿到刀之后,很不满意地对小徒弟说:“你给我打的刀太小啦,要拿它来砍骨头,使不上劲儿!”小铁匠又无法接话,师父说:“技能高的师傅,宰牛的时候讲究技术,从缝隙入手毫不费力,这把刀就是为您这样有技术的人打造的。打造得太沉了,您使用起来手臂反而容易发酸。”屠夫连连点头,然后把钱付了,带上刀离开了。
第三位顾客是个年轻的樵夫。只见他一进门来就问小铁匠:“你怎么打一把斧头就用了这么长时间?”小徒弟脸憋得红红的。师父连忙笑着说:“慢工出细活嘛!这把锋利的斧头包管您一天劈一大堆木头!”樵夫马上转怒为喜,满意地买走了斧头。
生活总会有不如意,况且,一个小小的不如意,只是整个事件的1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士在洗漱时,随手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上,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到了餐桌上。
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手表摔坏了。
男士喜爱这块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二人斗起嘴来。
一气之下,男士的早餐都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想起忘带公文包了,又立刻返回家里。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他的钥匙还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他拿了公文包到公司时,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他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因早退被扣除了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而发挥欠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故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当我们面对不如意时,要知道,所有人并不会比你更了解和关心其中的细节,所有人也不敢百分之百清楚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所以,我们先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别人怎么看我们不重要,我们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别人不仅会判断你的输赢,还会通过观察你是垂头丧气还是精神抖擞来断定你是精疲力竭还是游刃有余。
这决定着接下来大家对你的投入。
一个人不可动摇的决心,会让别人毫不犹豫地支持他;一个人的精气神,可以让糟糕的事情出现转机。
有个姑娘小黄,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破产了。如果借不到足够多的钱,她是无法去上学的。当时,她的父母几乎是得不到亲友们的支持的。
她振作起来,并没有挨家哭诉自己的悲惨,而是采用了一种“报喜”的形式,挨家去告诉亲人们她考上了大学,她会靠自己的独立和发展,把家族振兴起来。
纵然大家知道她有些硬撑,但还是被这个女孩的精神所感动,然后纷纷帮她凑齐了学费。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实现了当时的诺言。
如果一个人能够扛得住失败之时的压力,并懂得反省和调整,他周围的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一个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人,说话的时候才更有底气,也会更容易被人相信。
在杨德昌导演的电影《麻将》里,有这样的台词,大意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你对自己设计的未来的可能性,对未来的可能性和信心,决定了你当下能否熬得住,而当下能否熬得住决定了此刻到底有没有人站到你的身边。
想要别人靠得住,先要自己站得住,你才能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情商高手,只要三步(全三册)更新,第七章《高情商交际学》(3)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