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趣文学 > 其他小说 > 不打不骂的家庭宝典刘淑霞 > 第六章 不要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保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孩子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自家庭,因此,解决了家庭问题,孩子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和谐、温馨的家庭会让孩子更加健康、开朗、阳光,不和睦的家庭,却会让孩子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内心阴暗。因此,对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其良好的人格和性格的养成,有着很大正面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模式是会“遗传”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待家庭的态度往往会被孩子“继承”下来。在每个家庭中都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子。

  其实这些都是家庭关系在孩子小时候打下的烙印,只是那时候孩子还小,这些东西被压抑在了潜意识之中。等孩子长大后,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就会无意识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模式“遗传”。

  1

  记住:不要把工作上的坏情绪释放在孩子身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承受着来自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然而在人前,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人们会时刻隐忍、压抑着这些压力和因各种原因产生的坏情绪。但是,离开了工作场合后,有很多人会把这些压力和坏情绪带回家中,向家人无节制地发泄,但压力得到释放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将坏情绪带回家中会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特别是影响孩子的成长。

  张小东是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工作非常认真,经常早出晚归,备课至深夜,还时时留校辅导学生。不过近来张老师变了很多,工作不再积极,一脸的疲倦。因为他发现自己原本聪明、阳光的儿子张灿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而且像躲瘟神一样躲着自己,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这让张老师非常郁闷,睡眠也跟着受影响。

  无奈之下,张小东老师找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进行咨询。

  钱教授的分析结果让张老师大吃一惊,这一切原来都是由张老师打儿子那一耳光引起的。

  两个月前,学校下发了优秀教师评选的通知,连续几年得到“优秀教师”称号的张老师毫无悬念是这次评选的最佳候选人,结果却大出张老师的预料,刚来不久的刘老师获得了今年的“优秀教师”称号。表面上张老师对这件事好像很不在意,心底里却感到异常郁闷。这件事情严重影响了张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上课也常常心不在焉,回到家中也没有了以前的亲切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儿子,怎么看他都不顺眼,看到他就想骂他。一天下班回家后,见儿子居然在打游戏,这让他大发雷霆,把儿子大骂了一顿后,竟然还动手打了儿子一耳光。儿子呆了几秒,而后冲进自己的房间,把门一关就开始哇哇大哭。当时张老师也没多想,气呼呼地坐下来看电视。

  第二天早上,张老师去儿子房间叫他起床,发现儿子坐在桌前发呆,看到自己来了,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自那以后,儿子就常常这样。钱铭怡教授说,这是他将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中的结果。为此张老师后悔不已。

  角色冲突,特别是不同角色间的冲突是很多负面情绪产生的罪魁祸首。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角色间冲突常常是由于人们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冲突。最常见的就是上述案例中,这种将工作情绪带回家中的现象。将工作情绪带回家中,会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不利。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身心正处在发展之中,其人格须在成年早期才能稳定,期间,父母的教育方式、人格特点、行为方式将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得来的。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一种学习。班杜拉认为,环境,特别是榜样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这里的“榜样”指的是孩子观察模仿的对象。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行为,通过榜样行为的结果强化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将坏情绪带回家中,对孩子、配偶进行发泄、争吵,最终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尚小,心智尚幼,行为模式没有形成,在处理坏情绪时,孩子并不知道还有更好、更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家庭中的这些“发泄”方式,则会被孩子误以为是一种定式,误以为坏情绪本该如此处理,进而内化这种行为模式。所谓“虎父无犬子”、“将门虎子”等等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在孩子人格发展期间,孩子模仿父亲的行为,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其成长之后,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了。

  而且,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惊吓到孩子,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导致某些需要不能满足,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异常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小时候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种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结虽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但在一定条件下还是会发挥作用,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安全感的满足。如果这个时候将工作中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使之安全感得不到满足,那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在家庭教育的时候,切记不要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不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负面情绪将影响孩子的心情,并使孩子觉得是自己做错了,才让父母生气的,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节家教智慧

  今天的坏情绪,明天的大后悔。每次回家前深呼吸,放下情绪,开心地陪伴孩子玩耍,度过一段欢乐的家庭时光。这既是一种享受,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2

  工作再劳累,也不要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孩子非常天真,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父母,并且这两者常常是连在一起的。父母要是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了一点不高兴、不愉快,孩子一定会内归因,认为父母之所以不高兴,就是因为自己哪里又做错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在教堂里,一位老夫人正在忏悔,这位太太三十年来每天都在这忏悔,每次她都要忏悔几个小时才走,因为她的孩子是因她而失踪的。这位太太叫露西,是老格林的太太。除了忏悔外,格林太太每天都游走在大街上,一边贴寻人启事,一边寻找自己的孩子。

  三十年前的5月8号晚上,那是一个噩梦,格林太太永远都记得那一天。晚上十点,天还下着大雨,“这真是糟糕的一天!加班到现在,连天气也欺负我!”格林太太心里想着。不一会就到了家里,打开门,她看到十岁的小格林正在看电视,顿时心里一股无名火,对着小格林吼道:“你怎么还在看电视啊!赶快去睡觉!工作这么累,我烦着呢!”小格林愣了一下,委屈地看着她,说:“妈妈,我想再看一会,就一会。”“不行!”小格林双眼噙着眼泪,委屈地回房间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格林太太发现小格林还没起来,于是,就去了他的房间。不一会,格林太太就惊恐的冲了出去,手里拿着一张纸。

  “怎么了,亲爱的?”老格林问道。

  格林太太来不及解释,把纸一丢就跑了出去。格林先生拿起那张纸,也是一脸的惊恐!

  那张纸上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你们不爱我了,我就是看一会电视,妈妈就发那么大的火,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们不再爱我了,才会这样的。以前我看电视妈妈都不会发这么大的火,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你们不再爱我了。我走了。”

  自那以后,格林太太一直生活在痛苦与悔恨之中,也一直在寻找着她的孩子,可是三十年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的高兴是他们引起的,父母的烦恼也是他们造成的。因为孩子不会做理性的推理,他们的判断力是有限的。小孩子不能分析出父母是因为不开心,因为工作的烦恼而对自己发脾气的,相反,更多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才使得父母这么对自己的。这时,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因为以前可以让父母高兴的行为,现在却使父母生气了。这让孩子很疑惑,无所适从。

  父母总是因为工作中的劳累,对孩子大吼大叫,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父母喜欢、高兴,认为自己是不被喜欢不受欢迎的人。在幼年就形成这样的自我认知,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和将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内归因的归因方式也会被保留下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纳提出了著名的归因理论,他认为,内归因的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倾向于外部不稳定归因,即认为他所获得的成绩都应归因于运气好,这种人对成败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而在失败的时候却倾向于内部稳定性归因,即认为失败是由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的,这种人会自责,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用,在失败时会体验到非常大的痛苦。维纳还认为,只有内部不稳定性归因的人,才会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的程度,才会有较高的努力动机,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www.sxynkj.ċöm

  如果孩子形成了这种内部稳定性归因的话,这个孩子以后将不再有自信,而总是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听天由命,终难有所成就。即使成功了,也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罢了。

  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将烦恼放下,开开心心的陪伴孩子。如果将工作带来的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引起了孩子的情绪变化,一定要及时发现、停止,并对孩子进行情绪上的抚慰。要告诉孩子,自己发脾气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只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让自己心烦,孩子是最棒的。

  本节家教智慧

  工作可以带回家,但是家庭不是工作的延续。不要因工作辛苦向孩子发泄情绪,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3

  不要把工作的规则带回家

  习惯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最大的坏事。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和外人在一起的时间多,而陪家人的时间少。和外人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伪装,或者说带着一定的面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形成一种固定思维,特别是处于管理阶层的人。

  工作中的规则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庭关系的规则应是和谐、理解与体贴,相互支持,相互提携。这两种规则有所冲突,若将工作中的习惯、规则带回家中,不但影响家庭关系,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北大心理咨询室来了一个新生,她叫王艳娜,来到北大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可是她却提不起一点兴奋劲来,因为她发现室友都不喜欢她,都很小气。

  杨老师问她,为什么这么说?王艳娜说道:“在寝室,她们不帮我带饭,叫她们帮我收一下衣服都不肯,打开水也不帮我。真是小气死了!”

  杨老师问:“你会帮她们打开水吗?”

  “我帮她们打?才不呢!我在家都不做这些事情,凭什么要帮她们?”王艳娜说。

  杨老师问:“那她们为什么要帮你呢?”

  杨老师了解到,王艳娜家里条件比较好,父亲是阳光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母亲是家庭主妇。在公司,他父亲是中心,什么事情都是由部下做。

  在家里,她父母亲的关系也是这样,父亲一回家就坐到沙发上看电视,什么事都由她母亲做,甚至父亲要喝水也是让她母亲递过来。父亲说做什么,她母亲就做什么。杨老师觉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王艳娜的行为。所以,当她来到学校后由于环境的不同,才会出现这种不适应。

  把工作规则带回家,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内化这种行为方式。在公司是老板,习惯了指使别人,一副领导的派头,回到家中却不知道调整,仍然这样指使家人,要家人服侍,这样的家庭会缺少关爱,没有亲情,气氛冷淡,没有一个家本应具有的味道。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也会变得冷淡,无情;助长自我中心感,事事以我为主。

  若在公司只是一个小职员,习惯于附和,装老好人,将这种奉承人的规则带回家,这样的家庭必然是一种没有骨气的家庭,见谁只知迎合。孩子渐渐也会自卑,没有自信。www.sxynkj.ċöm

  虽然这只是两种极端,但生活中的确不乏这种人的存在。

  有这么一名老将军,建国前,立下了丰功伟绩,建国后,天下太平,没有战事,他就把家当成了战场,以前用过的地图、望远镜等时刻不离身,思考着战阵,没事就对妻子儿女颐指气使,还不时的以老将军的身份压他们。常常说:“我是军人,就必须以军人的标准做事,军人的家属也要以军人的标准做事,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这是组织的命令!”

  将军有一个儿子,很倔强,从小就和父亲一样喜欢指挥别人。为了让他参军,将军坚决反对他参加高考,并觉得这是为他好。儿子当兵后,为了磨练他的意志,将军又给他安排了最苦最累也最没出息的岗位,并严格考核他,让他吃尽了苦头。将军认为这都是为了儿子好,磨练他的意志。

  然而,将军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最终记恨起了他,甚至最后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这位将军就是没有处理好家与工作的关系。他将工作的规则带回了家里,把家当成了战场,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

  家与工作一定要分开,家有家的规则,工作有工作的规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家是子女,是兄弟,是父母;在工作中是员工,是经理,是老板;在生活中是朋友,是学生,是路人……这么多的角色难免会有冲突,甚至会产生角色失败。如果想不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到家中,希望保持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那么就必须将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分开来。

  如何才能将两者分清楚呢?

  老子的“无为”思想值得借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所当为,不可以作为。详细地说,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做回自己的角色。角色是社会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一些要求与规范。在工作中,就做好工作中的事情,做好上级交予的任务。回到家中,就做好家庭角色。作为夫妻,就做好夫妻该做的事情,现在的夫妻是平等的,家务也应公平分配;作为父母那就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关心子女的成长,父母与孩子要相互理解;作为子女那就做好子女该做的事情,孝敬帮助自己的父母……

  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分清楚了,明确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工作规则就不会带回家,角色冲突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本节家教智慧

  家和万事兴,既不能将竞争带回家中,也不能把名利带回家里。创造一个和气的家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陶冶孩子美好的情操。

  4

  不要经常拿工作中的辛苦教孩子

  讨生活很艰苦,常年的辛苦工作,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负面观点。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比自己好,希望孩子能够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尽管如此,家长也不要时不时拿自己工作中的那些艰辛教育孩子。

  2013年热播的电影《致青春》中的陈孝正,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观众都很喜欢陈孝正,认为他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陈孝正也是个悲剧。

  陈孝正少年丧父,一直由母亲养育成才。陈母为人刻板,为了纪念先夫,每餐吃饭的时候都不忘为之添上碗筷,盛上饭菜;陈母严格教子,不允许有任何失误;要求陈孝正的人生大厦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可以想象,在陈孝正成长的过程中,陈母没少拿自己夫妻俩的艰辛生活教育孩子。

  这也是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个普遍现象。父母经常拿自己工作的艰辛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你”、“我们这么拼死拼活的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却不认真读书,怎么对得起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才能有好的生活,不要像爸爸这样”等等教诲,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陈孝正成长过程中就没少受这种话语的教育。这也使得他的人格有些与众不同。通过他的那句“我父母从小教育我,我的人生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以及在图书馆因为郑薇的作图出现了一厘米的误差而大发雷霆,便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有些强迫,甚至是严重的强迫,并且还很焦虑,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唯恐自己有一丁点的错误。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陈孝正还很自卑、孤独。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自证预言”,就是说个体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事,最后使这个预言实现。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的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差。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无意识中就不会努力刻苦地学习,最后的成绩必然也不会好。在这个时候,他就会更加相信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了。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经常拿“生活很苦、很累”、“世界是富人的世界”、“公平是富人的公平,穷人没公平”等类似的话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信以为真,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等他们自己到了社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豁然开朗”:生活果然很苦、公平果然只有富人才有……这样一来,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更加没有上进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另一种是因为生活没有改变从而觉得对不起父母的教育,而更加伤心,抑郁或者焦虑,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症、焦虑症最后自杀,这也是很常见的。而因“预言的证实”更加努力的人,通常比较少。

  经常拿工作中的辛苦教育孩子,还会使孩子感到厌烦,产生抵抗。就像吃辣的人一样,辣椒吃多了,再辣的辣椒也就不辣了。教育也是这样。

  而且,这些心酸往事说多了,孩子还会觉得父母很啰嗦,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处在逆反期,父母说的越多,孩子越要往相反的方向做。

  逆境能够锻炼人才,但也需要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味地拿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辛苦来“教育”或者“恐吓”孩子是没用的。当然有些人会成才,但这些人的人格也多少会受到影响,像陈孝正一样,虽然成材了,却形成了一个强迫、焦虑的人格;而更多的孩子则是被吓坏了,最后在生活中证实了这些“预言”,看到的更多是社会和生活的阴暗面。

  本节家教智慧

  逆境出人才,也要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并不是不能对孩子说生活的辛酸,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使之产生信心。

  5

  不要因为工作累而不陪孩子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父母几乎没什么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而孩子也没有时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早已帮他们报了各种辅导班。可是无论怎样忙碌父母也千万不要忽视孩子,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

  约翰很晚才下班回家,一整天的工作下来让他感到很累,不过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口正在等他回来。“爸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小约翰说道。“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约翰生气地回答。“我就是想知道,您能够告诉我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知道,那我就告诉你,我一小时能赚20美金。”约翰说。小约翰低着头说:“爸爸,那您可以借10美金给我吗?”约翰发怒了:“如果你只是想买那些无聊的玩具的话,那你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去。我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着,我很累,我没时间,也不想和你玩那些小孩子的游戏。”小约翰伤心地回去了。等约翰平静下来之后,他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心想,或许小约翰真的想要买些有用的东西吧。

  于是,他来到了小约翰的房间说道:“对不起,孩子,今天我做得有点过分,来,这是10美金。你拿去吧。”“爸爸,谢谢你。”小约翰兴奋地从枕头底下拿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慢慢地数着。“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向我要呢?”约翰生气地问。约翰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买您一个小时吗?明天我想跟您一起吃晚餐。”

  其实,孩子往往需要的并不多,只是希望父母能够多花点时间陪陪自己,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就像小约翰那样,只要爸爸陪他吃一顿晚餐,能感受到爸爸的爱便可。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最好的教育。在父母的陪伴之下,孩子会有安全感,父母的陪伴也能够满足孩子爱与归属的需要,促进亲子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并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归纳为缺失性需要,也就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孩子发育尚未成熟,缺失性需要对其非常重要。父母多花时间陪陪孩子正好可以满足孩子的缺失性需要。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认识发生论的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心理产生于动作,孩子在游戏之中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并进行同化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克服创伤性事件,发泄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埃里克森指出,游戏是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儿童可以复活快乐经验,也能修复精神创伤。儿童在游戏中,还可发展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动作,结交伙伴,发展社交能力以及观点采集能力。

  而游戏在幼儿期又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陪孩子。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和他一起玩游戏,这样,孩子会在快乐的游戏中增长很多见识,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更能够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说,作为家长,再累也要多陪陪孩子。

  本节家教智慧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满足其需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多花点时间陪孩子,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家长们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吧。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不打不骂的家庭宝典刘淑霞更新,第六章 不要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保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