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的叛乱,持续时间也有半年了。

  其实当陆渊一月派出使者,二月抵达苏国的时候。

  在那时,苏玄歌就已经领兵讨平了七岛会的叛乱。

  不仅一举收复了宁越府,更是亲自领兵,出海扫荡了七岛会的七座主岛。

  还杀了大半该会精干,就连会长、副会长等会中的前几把交椅,也一一毙命在苏玄歌剑下。

  没了这些人物领头,剩下虽有一些余孽逃散,但再也不成气候。顶多成为海匪,日后慢慢清剿就是。

  而此会一除,苏玄歌顿时解除了国都附近的心腹之忧,接着便马不停蹄,北上讨伐广昌道。

  等楚国的使者到达时,苏玄歌已经领兵肃清了始安府的广昌道贼,正准备再接再厉,帅兵攻入广昌道的老巢苍梧府,彻底剿灭这股乱匪了。

  可以说,那个时候出国平叛,正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因此面对楚国来的使者,说出了想要邀请苏国,一同讨伐西南夷的请求后。

  苏玄歌震惊之余,也不得不说,随之心动了起来。

  陆渊和朝臣先前商议的不错。

  以苏国的情形,确实养不起太多兵马,无法支撑起苏玄歌的野望。

  如今便就逼出了这场波及半国的叛乱,现在就算可以平定,但这也只是稍稍消除了眼前的祸患。

  不解决苏国那庞大军队的军饷问题,眼下叛乱即便除了,但恶劣的财政情况,依旧是巨大的隐患,如同一个埋下的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点爆。

  所以对苏玄歌来说。

  他要么放弃野望,裁剪军队,在平面的叛乱后,彻底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要么就另寻一地,出兵征伐。通过外部压力,通过从外面获取利益,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两种选择该如何,以苏玄歌的性子,自然不言而喻。

  他毫不犹豫的,就选择加入合纵,一起征伐西南夷。

  只是如今苏国内部叛乱未平,所以哪怕苏玄歌心中很是心动,却也没有一口应下来。

  只让楚国使者好好歇着,令国内好生接待。

  而后便专心致志,全力讨平叛乱了。

  以一位先天宗师的实力,苏玄歌又接连收拢了各地溃散上的府县兵,同时增发了一批民团相拥,再加上自己带来的禁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平叛大军。

  这等力量,想要讨平广昌道,自然不会太难。

  只是大战月余,苏玄哥就领兵击破了广昌道,斩俘三万余,一举杀灭了这些盗贼的主力。

  不仅收复了苍梧府,更连广昌道的山门都被攻破,将其道主斩于剑下。

  广昌道主一死,那些被他聚拢起来的信众,还有残余的一些道人,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不过十余日间,残存的数万广昌道贼就溃散而去,于是苏国北部叛乱悉平。

  到此时刻,苏玄歌总算讨平了国内大半叛乱。….剩下的首叛之贼杜昌,虽然也在这些日来,不断出兵攻略,想要支援七岛会与广昌道。

  但早在先前,苏玄歌就令处在杜昌占据的高凉府北、西两面的永熙、合浦二府之府县兵,严加看守各处要道,直接封死了高凉郡北上西进之路。

  这二府之府县兵,合起来足有一万之众。再征发些民团乡,兵马不下四万之巨。

  杜昌虽然自起义以来,便不断招兵买马,将自己部众扩充到了五万之多。

  但那多是乌合之众,少有精锐。

  想要冲破这二府封锁,那也是难上加难,乃至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这半年时间,杜昌哪怕心急如焚,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七岛会与广昌道被接连平定。

  如今北边广昌道覆灭的消息传回,高凉府内的叛军闻讯,皆知举国之内,已只剩下自己这一股叛军。

  一个个不由士气大挫。

  不少畏惧苏玄歌兵锋的叛贼,直接就收拾包裹,逃回了乡下,重新变成了良民。

  更有一些人直接乘船渡海,选择南下重洋,以躲避这场必败之战。

  也有一些人联系了东边的南海国,投附了过去。

  这一连串的或逃或隐之下,原本杜昌挥下的五万余兵,顿时消散大半。

  只剩下万余已无退路、同时也对苏国恨之入骨的人跟着,继续龟缩在高梁府城,打算做这最后顽抗。

  但到此时刻,这最后一股叛贼被平定,已然成了定局。

  只需苏玄歌领兵去一趟高梁府,不用十天半月,就能彻底击灭杜昌。

  正是在此局势之下,苏玄歌终于可以抽出精力来,回应陆渊合纵的要求了。

  他很快找来使者,干脆说道:“我与楚王,向来便是盟友。如今楚王既有征伐夷人,为我三帝之苗裔开拓新土之宏望,那孤自然不能落于人下。

  使者回去告知楚王,待明年正月,等孤堪平了国中叛乱,稍稍稳定国内之后。

  定起兵十万,共同西讨夷人。

  到时我苏、楚二国,便在那洱海之下会盟。”

  洱海,乃是西南三大夷国之中,位于中部的大理国国都所在。

  苏玄歌说要在此会师,显然也是清楚,区区一个大长和国,是无法满足苏、楚两国胃口的。

  同时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放在了大理国那边。

  至于和楚国接壤更多的大长和国,选择性的让给了对方。

  不得不说,同样作为野心家,苏玄歌对于陆渊的想法,还是有着那么些了解的。

  就这样,关于一同出兵西南夷,同时关于双方出兵方向,各自利益的划分,便定了下来。

  而说完了此事之后,在楚国使者准备返回的时候,苏玄歌又带着些不满的说道:“苏、楚乃是盟国,每岁我国还会向楚国输送钱粮,年年不绝,可谓仁至义尽矣。

  但今朝我国叛乱,边界之处,四处收揽我国逃民、叛民。….此岂是盟友所为?

  使者回去之后,还望转告楚王,若不想伤两家和气,还望将这些逃民送回。

  如此,我两家各自安好,别因这些小利,而生出龃龉。

  还有便是今次叛乱,我国内无一府县不受影响,去、今两年的税赋,皆是大减。

  明、后两年,也难以恢复。

  所以这几年间,对于楚国之援助,怕是不成了。

  这点还望使者转告楚王,免得生出误会。”

  这半年以来,随着苏国叛乱,国内北边的几府之地,有大量不愿参与叛乱,同样也是为了逃避战争的民众,选择逃去楚国。

  而广昌道被平定之后,又有大量参与了叛乱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选择拖家带口,一起逃往楚国。

  这前后两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场战乱的死伤,直接令苏国北部三府之内,户口少了过半。

  这三四十万的人口损失,几乎是苏国原本一成多的户口了。

  面对这巨大损失,苏玄歌当然心痛无比。

  那些已经被杀的乱民没法挽回,但逃往楚国的那些逃民,确实可以追回的。

  虽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国。

  但怎么着也能有个十万吧?

  先把这十万人追回来,多少也能让地方上恢复几分元气。

  因此在这个时候,借着楚国邀请合纵之机,苏玄歌适时提出了自己的不满和要求。

  ……

  “孤已经吃下的肉,竟还想让我吐出来。这苏玄歌,到了这时,竟还做这种妄想。”

  当使者返回国中,如实转告了苏玄歌的意见和要求后,陆渊不由笑出了声。

  说真的,这一次苏国叛乱,楚国虽然没牵扯其中,但只是在边境上收拢一些逃民,就已经吃了个满嘴流油。

  与苏玄歌猜想的,楚国收拢了十万逃民,有些出入。

  这一波陆渊收留的苏国民众,数量上其实远不止十万,而是达到了二十三万之多。

  这许多人,差不多一个府的人口,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实际上,对于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计划。

  现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长和国吗?

  这个夷国两郡之地,如此广饶的地盘,楚国打下来后,当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设置府县是一定的,编户齐民也是一定的。

  可这新攻占的府县,总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让此地风俗,依旧保持移民原本的习俗吧?

  那样的话,想要让此地稳定下来,该需要多久时间?

  所以进行移民,让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这片新开拓的领地,移风易俗,帮着同化原本的夷民,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国境内。

  原本从周国和西川郡那边迁移来的民众,才刚刚安定下来,在地方上站稳了脚跟。

  眼看着就能缴纳赋税,为楚国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出了。….这种关键时刻,陆渊当然不可能再强令这些移民搬迁,去往那蛮荒之地开拓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移民不能动,原本楚国境内的百姓,也不好动。

  强行动的话,极有可能引发骚乱。

  所以这个时候,该从哪里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恰在此时。

  苏国出现了内乱,自己送来了二十三万的逃民,这不就是上天送来的移民吗?

  二十三万人虽然不多,但好歹也是一个府的人口,在大长和国新开拓的府县内,一个个分下去,每个府也能分个一两万人的。

  这点人口基数虽然不多,但作为初期同化的种子,帮朝廷在那边站稳脚跟,却也差不多可以满足要求了。

  故此,对于这些有着大用的逃民,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不过现如今他还指望着,苏玄歌跟自己一起合纵攻夷,眼下直接回绝对方的不满与要求,倒也不怎么妥当。

  因此陆渊想了想,最终还是下了道旨:“令地方有司,从诸苏国逃民中,挑选出一万人,送回苏国。”

  嗯,不可能全部送回去,但也不能完全无视,那就送一万人好了。

  人虽然不多,但多少也给出了点回应,态度方面也不能说太差。

  虽然苏玄歌对此注定还是会有不满,但有这么个台阶下,面上至少好过许多了。

  再有着一起攻打西南夷的巨大好处在,对方多半会忍下这口气来。

  毕竟相较于苏玄歌所猜的十万逃民,这次攻打西南夷如果成功,那苏国可是极有可能获得一郡之土,百万之民的。

  这么大的好处放在眼前,与楚国斤斤计较那个十万人,又有什么意思?

  平白恶了两国关系,还会影响到这次合纵,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更何况。

  人这不是送回了一万人来了吗?

  多少也算回了点元气,也不算那么亏了。

  关于安抚苏国的事情,便就这么决定了。至于苏玄歌所请的暂缓援助,早就有着心理准备的陆渊,也很爽快的同意了。

  反正前方收了丹鼎道千万两银子的见面礼后,陆渊手中的军费,瞬间就充裕了起来,算上这两年的积蓄,根本就不缺了。

  有没有苏国援助,对他而言影响并不大。

  反倒是苏国,有没有这笔钱,对他们影响很大。

  眼下苏国也很难。

  与其强逼着对方,掏出钱来援助自己。还不如让苏玄歌留着那笔钱,拿着在接下来的合纵战争中,好好的去打西南夷人。

  这才是最大发挥苏国力量的方略。

  ……

  苏国方面的事情,就这么明确的下来。

  而随着苏玄歌的表态,这就仿佛一个信号一般,西川国与九真郡那边,也接连有着好消息传来。

  首先是西川国,再花了几年时间休养生息,原本一穷二白的西川国,终于恢复了几分元气。稍稍积储下了些钱粮,有着余力去做其它事情了。….因此在初步将西川国改造成了佛国之后,做了几年佛王的济慧,对于这种人间称佛的感觉,也不由沉迷其间。sxynkj.ċöm

  故而他在接到陆渊提议,是否愿意一同南下,征伐西南夷,把佛法传到这片从未有过的蛮荒之土上时。

  不得不说,济慧瞬间就心动了。

  作为虔诚的佛王,他此时已达成了建立地上佛国的成就,成为了诸多佛门子弟心中的圣王。

  声望可以说远超诸多先贤大德,达到了扬州境内前无古人,后面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来者的地步。

  但人的欲望,总是永无止境的。

  虽然佛门讲究清心寡欲,但生而为人,谁又能真的能摒弃这一切呢?

  至少目前看来,已经接触了佛王封号的济慧,是没法摒弃这些的。m.sxynkj.ċöm

  因此在如今成就上,能帮着佛门开拓西南之土,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宣讲佛法大道教化这里的民众。再度创下一大功业。

  对济慧来说,自然是极具诱惑力的。

  更不用说,值此乱世,若能为西川佛国多开拓一些领地,增长佛国实力。让佛国基业能更加雄厚,不至于轻易灭亡,这种种现实考虑了。

  所以在接到陆渊请求之后,济慧当即就在国中召开了数轮辩法,与许多高僧大德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加入这场合纵。

  同时给出明确答复。

  在明年正月,西川佛国这边,济慧将会亲自出手,领着两万佛子,自北而下,策应陆渊的西征。

  就这样,这场合纵联盟中,继苏国之后,西川国也加入了进来。

  苏国、西川国既有回应,那么剩下的,自然也就只剩下九真郡谢宁了。

  而这位宁国朝廷的武平侯,九真郡总管,在接到陆渊的邀请与许诺之后,心中的动摇,也是明显的。

  开国建邦,称王一方。

  面对这等诱惑,哪个人能不心动?

  谢宁独掌一郡大权已有十年之久,而他效忠的金陵朝廷,又有苏国、南海国的重重阻隔,远在万里之外。

  如今眼看着朝廷想要复兴,希望是越来越小了。

  九真郡想要与朝廷再度恢复联系,没个三五十年不可能。

  而九真郡周边,放眼望去,不是蛮夷,就是敌国。国内也是叛贼涌动,至今还未安稳。

  这种形势之下,换做任何一个人处在谢宁的位置上,都会开始思考。

  自己,还有九真郡,该何去何从?

  原本这份思考,谢宁还是纠结无比的。

  出身临海世家的他,自有着一股对金陵朝廷的认同,对家族未来的顾虑。

  让他想要做出反叛朝廷,独立建国的打算,还是很难的。

  但在陆渊的使者到来后,在陆渊做出的许诺帮助,还有九真郡参与攻打西南夷,那肉眼可见的广大远景与好处后。

  原本的一丝纠结,也彻底消散了。

  所以在派出能返回临海,和本家进行沟通,取得了那边宣布谢宁开除族籍,从此别为一家之后。

  谢宁终于再无顾虑,正式在神武四年四月初七这天,在交趾城外建坛祭天,正式登基称王。

  同时恢复了谢家祖上,在金陵称帝时用过的国号——宋。

  随后谢宁下诏,宋国继续尊奉金陵朝廷为正朔,沿用建武年号,自为藩国。

  然后改都城交趾之名为宋平,以示自己平定天下之意。

  做完这一连串动作之后,这位新的宋王也终于回应陆渊,明年正月,宋国将出兵五万,尤其亲自统领,北伐西南夷。

  至此,由楚国所拉起,苏、宋、西川三国参与的,针对西南夷合纵联盟,终于宣告成立。

  一场三帝苗夷征伐夷人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明月共举杯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壹趣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明月共举杯更新,第264章合纵成立免费阅读。https://www.sxynkj.com